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是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本质内涵。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势在必行
高标准市场体系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经济体制尤其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考一直在不断摸索中前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大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新阐释,“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理论创新打破了政府与市场关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开始了新的探索。而后的十年,中国不断统一市场部署,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流通业发展”“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等,该阶段统一市场的概念大多限于流通领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此后,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陆续颁布,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概念成为会议和文件的高频词汇,此时的市场概念已从狭窄的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以现代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要素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各个方面,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伟大飞跃。2022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也进入新的时期。只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才能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新发展格局下,要求我们尽快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拥有14亿人口的国内大市场,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但由于地域广阔及长期以来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等原因,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割裂,要素流动不畅现象突出,导致国内市场“看似很大”,但经济循环的堵点导致市场“大而不强”。只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卡点,使要素资源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畅通无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提升国内市场的效率和供给质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可以更好地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地位,逐渐形成风清气正、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统一规范市场规则,有利于对标国际竞争规则,实现市场标准体系、规则方式的国内外联通,从而更好地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提高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为我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高标准的现代市场监管机制,可以形成高效公平、审慎包容、开放合作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有利于维护经济的平稳运行,提高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如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是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首先要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在不断优化,但市场反应不够灵敏、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仍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修改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给予市场调节经济运行的空间,政府应在市场基础制度、市场环境优化和市场运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完善市场竞争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章,以确保市场在法治环境下规范、有序竞争。
其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打破区域藩篱,使要素自由流动。我国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难点之一在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国内市场大而不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未来应打破要素流动的堵点、连接断点,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壁垒,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使资源要素更好地“物尽其用”,市场运行更加科学合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市场主体的活力是市场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对于国企,要进一步完善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引导国有资本投向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关键行业和前沿性产业领域,不断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对于民企,要给予充分的保护和支持,在市场准入、融资、产权保护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做大做强,在科技创新、稳定就业和提升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于外资,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在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深度上不断拓展,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市场准入、运行、监管和退出等规则与国际逐步接轨,推动制度型开放。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 周丹旎
本文作者:周静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