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有何独特之处、创新之处?

11月8日下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研讨会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2)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分别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主持。

徐建刚指出,党的二十大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昂扬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上海社科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自2006年创办以来,一直在上海市委党校举办,已成为上海社科理论界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正确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作出积极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王国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我们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作“新时代新境界新飞跃”的主旨演讲。他从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以及东西方话语体系比较的三个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创新之处。他认为,“现代化”这个话语的完整出现是中国思想界的首创,西方学术界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对“现代化”有完整的概念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追溯思想史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理、学理、哲理的内涵阐释和深入研究。

在专题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从系统观念看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性”“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关联”等进行深入研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指出,自从现代性开辟出世界历史,现代化就成为各个民族普遍的历史性命运。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不想被灭亡,就不能不被卷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现代化的任务尽管看起来是普遍的,但是现代化任务的展开和实现却必然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具体化。对于中国来讲,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而来的具体化,就是“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仅概括了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发展进程,而且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方面能够展开的广阔的创造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提出了“六个坚持”。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认为,“六个坚持”是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根本要求,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提高,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存在“价值中立”,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认同、所运用的理论,而不为任何特殊利益集团代言。理论工作者应该把握历史主动,坚持问题导向,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承担历史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教授认为,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观念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一方面要求我们从整体性、协同性上把握党的中心任务,另外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有节奏地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总体进程和分阶段的实施路径。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力之教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姜佑福等也分别作了发言。

来自本市各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理论工作者近300人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研讨。本次研讨会也是上海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本文作者:王珍 王蕴 叶柏荣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