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并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订中增加伟大建党精神的表述,这是百年大党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党的不同之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其独特的时空观彰显了百年大党的风范。
在世界与中国的互动中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时空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之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与之对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从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中,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找到的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化”就是要适应中国的语境、场景,而非简单背诵和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从百年党史看,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建设都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在世界与中国的密切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发展道路选择、政党自我革命、民族复兴使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前进。
在传统与现代的联动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时空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之源。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践行初心即是守正,担当使命需要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涵之一。
守正创新着眼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联动。解决中国问题“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正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联动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时代化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和历史,而是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
在过去与未来的接续中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时空观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品质之基。何以“伟大”?不怕牺牲铸就伟大。何谓“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塑造精神力量。为何以“建党精神”命名?因为这是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百年来,伴随场景的不断转换,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中,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迈上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接续过去与未来,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敢于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不是为了一党私利而斗争,而是坚持人民至上,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是立足过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推动历史车轮奔向光明未来。在接续过去与未来中,伟大建党精神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科学属性、理论品格和实践意义。
在革命与复兴的交织中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空观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取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党忠诚就是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从革命、建设、改革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走过弯路,也遇到过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本文作者:衣永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