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徐汇区与8家金融机构、企业发起成立了“西岸绿色金融联盟”,标志着徐汇滨江在“金融城”“数智谷”“传媒港”等产业经济标签外,将增添“绿色”标签,打造名副其实的“绿色滨水会客厅”,为更高能级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贡献。
目前,上海多区都出台了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或确立了双碳产业发展目标。何为绿色金融,它的衡量标准、发展前景又如何?论坛现场,多位与会嘉宾发表了真知灼见。
绿色金融与esg
根据当下定义,在世界范围内,绿色金融指的是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等金融服务,可助推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其中,“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这一概念,在业界已被广泛提及。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奥利弗·哈特表示,过去50年中,人们已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应该将利润、股价或股东价值最大化。1970年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学说”认为,企业的正确目标就是盈利,即便企业的经营行为会污染环境,但只要可以将利润最大化,那也是“正确的”。然而,一些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股东则认为,自己可以用额外的财富为世界行善,例如促进环境改善。此外,清理污染的成本也可能远远超过人们从中获得的利润。
为此,哈特在与他人合著的论文《退出vs.呼吁》中,提出了与企业绿色发展相关的两大观点。对于企业的“退出”机制,目前许多esg基金都属于排除式基金,例如一些共同基金声明只投资清洁、环保、绿色的优质项目。“但假如你的目的是督促存在环境污染的公司有所改善,那么退出策略可能失败,因为新接盘的股东可能更缺乏社会责任感,结果就适得其反。”
“呼吁”机制指的是股东利用自己的投票权,推动公司更趋完善。例如,在涂料巨头杜邦公司,股东要求公司披露塑料废料的数量,并且未来还需报告为了减少废料所花费的成本。“这类决议并不具有约束力,但董事会仍旧会重视这些建议性决议,因为他们担心,如果忽视了股东对esg的诉求,会影响之后董事会选举时自己的选票。”哈特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表示,esg、绿色金融能否成功,目前的确存在不同意见。项目赚不赚钱、短期内能否实现收益,都是关注的焦点。对此,上海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表示,下一步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将有两大关键点,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过去五年,电池发展速度加快,成本下降了80%,全世界都认识到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欧洲和美国也投入了大量的政府资金支持研发。2021年,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超过77亿元,占企业营收的6%-7%。“但光靠企业自己的研发投入远远不够,各种股权、债权等金融支撑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发只是第一步。企业建设超大生产基地,每个基地都是超重资产投资,涵盖土地、厂房、产线建设等,同样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强大支撑。新能源产业的商业模式变更也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倪军表示,对于1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电池成本依然较高,下一步企业希望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电池银行”等新型换电模式。
西岸数智谷
如何衡量发展成效
绿色金融一直是服务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非常需要投融资体系的发展。论坛上,部分与会嘉宾表示,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可能是决定绿色金融最核心的变量。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介绍,全国碳市场去年启动以来,目前总交易规模已经突破2亿吨,交易金额接近90亿元。一年来,从分配、交易、核查到清缴履约,完整走过了一个周期,对企业的履约率达到99.5%,对企业的减排已有所促进。不过,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活跃度仍有待提高,市场有效定价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秘书长林建海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防止全球经济贸易碎片化、加强国际沟通和交流尤为重要,除了要关注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广泛应用、服务业以及医疗卫生等行业,还要注意到环保行业的投入和投资机会也将快速增长。“绿色转型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变,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带来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就业机会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如何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展望产业转型前景,本次论坛发布的《上海绿色金融指数》反映了上海地区绿色金融的整体表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介绍,目前世界各地都有聚焦不同议题或不同地区的绿色金融指数,但大部分指数在方法学上相对单一,这使得现有的绿色金融指数存在可比性不足、应用场景贫乏等问题。
为此,上海交大高金课题组引入了机器学习,针对“上海绿色金融”这一现象,从范围、度量和权重等三个关键要素进行考量,发布了“上海绿色金融现况绩效指数”以及“上海绿色金融社会认知指数”。邱慈观介绍,2021年,上海绿色金融成长率达到11.67%,体现出上海绿色金融的成长非常强劲。而通过对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上海绿色金融社会认知指数平均分达到80.36分,表明公众对上海绿色金融的认可度也较为可观。
西岸金融城效果图
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正逐步成为业界共识。在上海,今年徐汇区获评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现代金融已成为徐汇“十四五”战略产业集群之一。徐汇区领导表示,徐汇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对接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这其中,徐汇滨江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战略空间,在上海“一城一带一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格局中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自然延伸,正在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和“科创绣带”。根据规划,徐汇滨江将对标世界一流,打造金融、科创、商业、艺术与休闲生活深度融合的新一代金融城,联动徐家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等中心活动区,为全市金融发展空间布局做好承载与拓展。
西岸绿色金融联盟成立后,徐汇区将支持创新绿色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通过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促进发展方式和城市生活的绿色转型。对标上海全球资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的定位,完善徐汇的金融产业结构,聚焦更多资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企业以及牌照类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千亿级的现代金融产业。
西岸金融城效果图
浦江对岸,今年7月,浦东新区正式施行《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助力长三角企业绿色发展;虹口区于8月发布《打造北外滩“双碳”示范区路径研究》成果,自去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外滩鸣锣开市后,进一步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临港新片区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行动方案(2022-2025年)》将绿色金融纳入8个专项行动;青浦区正打造绿色金融千亿级产业集群;黄浦区今年在数字科技、绿色低碳等领域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10月累计引进内资超过500亿元……上海各区正结合各自产业基础,在绿色低碳新赛道上早布局、早发力。
记者从徐汇区金融办获悉,今年,徐汇区推出了两个“百亿”惠企贷款,有力发挥了金融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功能。下一步,徐汇将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出金融服务15条与企业上市扶持办法,加速吸引功能型机构、标杆型企业集聚,实施培育储备1000家上市企业的“千帆计划”,引导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产业链一体发展。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市金融学会联合主办。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