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建在补链延链上走出坚实一步,迈上了全产业链经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11月29日,央企中国核建入沪一周年之际,在中核科创园举办三大平台公司集体揭牌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中国核建设计管理总院、中核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中核建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核建财务共享中心正式落户上海。
央企入沪,补齐上海核能产业链重要一环
中国核建是中核集团旗下控股上市央企,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是中国核工程建设的龙头企业。2021年11月29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大背景下,中国核建本部由北京搬迁至上海市青浦区中核科创园。
中国核建搬迁上海的“初心”由来已久。2015年,原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与上海市政府、青浦区政府分别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打造上海中核科创园项目,对产业导入和培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安排。2018年国家作出“两核”重组重大部署,重组后的新中核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将进一步在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总部经济建设、打造能源科研和产业高地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了中国核建搬迁步伐。
据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介绍,上海核电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50余年发展培育,目前已形成核能科研、设计、装备制造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核建入沪后,进一步补齐了上海核电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将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驱动力。
今天的中国核建,已发展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连续37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领先企业,承担了中国大陆和商用出口所有核电站核岛部分建造任务,承建的核电机组总量已突破80台,稳居世界核电建造企业第一方阵。
融入融合,竞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中国核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宝智表示,搬迁入沪后,中国核建党委提出了“融入、融合、融创”上海的理念,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积极主动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三大平台和一中心,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上海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地理区位等优势,以国际化视野开辟新的发展赛道,进一步补充和延长中国核建产业链,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履行强核报国使命中更好地服务和融入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家平台公司和财务共享中心,将成为中国核建在上海加速发展的“助推器”。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组建的中国核建设计管理总院,将计划实施行业领域有限多元化发展与工程领域专业化经营的发展策略,形成以规划设计为龙头、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为载体、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企业综合生态,努力发展成为为客户提供工程领域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科技型工程公司。
中核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中核集团工程建设领域的核心研发机构、数智科技专业智库、成果产业化平台,致力于实现技术立院、产业兴院、开放共享、协作共赢。
中核建投资有限公司,依托中国核建投资事业部平台、产融项目管控成功经验基础上组建成立,旨在更好地培育“投融建管运”一体化能力,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与以上3家新设子公司不同,中国核建财务共享中心则是在《中核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发展规划》(2020—2023)整体建设框架内设立,今后将承担中国核建财务数据共享中心的功能,助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内外协同,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活动当天,中国核建集中与产业链10家单位集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单位包括中国核电、中国铀业、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中核战略规划总院、新华发电、同方股份、中咨资本、电力规划总院、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其中,6家单位是核工业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企业,4家单位是产业支撑或关联单位。
按照协议,中国核建将同这些单位,在国内外核能及其他工程建设、核应急业务、工程咨询服务、城市更新、工程勘察建设、核电设备制造、技术标准及体系研究、数字化智能化及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投资、环保及清洁能源以及党的建设等20余个领域开展对接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共享,深化内外产业协同,强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构建内外部“双循环”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大格局。
搬迁后的中国核建在上海市、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创新提出并全面落实“2345”发展思路,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长作用更加彰显。前三季度,中国核建营业收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加均超过20%,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
栏目主编:李吉
本文作者:崔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