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2022城市文明思享会举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进一步推动上海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今天,以“文明之城,中国式现代化的注脚”为主题的2022城市文明思享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与会嘉宾通过理论研讨与圆桌对话的形式分享真知灼见。

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向奔赴”

近年来,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加需要我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双向奔赴’,彼此赋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表示,在全市共同努力下,上海必将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城市处处充满温暖、充满感动、充满信心,更好展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在题为“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推进文明之城建设”的主旨演讲中表示,文明之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形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精髓,也始终指引着上海文明之城建设的前进方向。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也要做好文明之城的创建者,“让每一个文明实践点、打卡点成为文明创建的教室,真正让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时尚潮流在这里定义,美好生活处处可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以三大文化融合发展为底蕴的上海城市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典型示范。”在题为“融合发展彰显国际大都市神韵魅力”的主旨演讲中,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城市文明程度最集中和深刻的呈现。

近年来,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更加彰显,文化品牌标识度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郑崇选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激活文艺原创的源头活水,打造上海文化的原创标识,凸显不同城区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功能。同时还要营造各种类型文化新场景,赋能城市更新文化新内涵,并增强上海叙事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在推动“三大文化”融合发展、共生共荣中,愈益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魅力。

汇聚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

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要靠城市中每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明水平来体现。在圆桌沙龙环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徐皓、土耳其担保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诺扬、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葛天任作为2022“城市文明思享会”文明观察员,聚焦活动主题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分享观点、畅谈体会。嘉宾们一致认为,近年来上海城市精神品格进一步弘扬,城市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

“现在我们有一个比较火的项目,叫‘市民艺术夜校’。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中青年有中青年的需求,我们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放他们能够参与的时段和场馆,开设了他们喜欢的项目。”徐皓发现,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空间开始为市民提供服务,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了解群众文化,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也在不断“反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群众艺术馆的122名文化志愿者中,有92%都是中青年,而且大多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面向群众开展导览培训、活动策划等志愿服务。

“记得20多年前,我曾经在一个路口和人讨论,右转的车辆是不是应该让过马路的行人先走。现在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右转车辆都已经能够自觉礼让行人了。”诺扬感慨,与自己早年刚刚参加市民寻访团时相比,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我们的任务还没有结束”,诺扬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要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厚植城市的精神品格。

葛天任在点评中提出,物质文明是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则是灵魂和方向,二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维度的两个面向,相互交织影响,缺一不可,“面向未来,上海要形成和塑造卓越的世界级的城市文明,就必须在这两个面向的交融互动之处展开”。

本届城市文明思享会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解放日报社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上海社会科学馆学术志愿者服务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揭牌仪式。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吴頔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