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贡山的山腰地带,独龙江公路盘旋在雪山和悬崖间,这是贡山县独龙江乡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通道。据当地人说,他们细细数过,全长79.6公里的公路共折出794个弯,沿途山高坡陡,谷深水急。
2018年,世代住在峡谷深处的独龙族完成了“一步千年”的历史跨越,当地群众委托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亲回信:“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2021年起,上海市浦东新区对口帮扶云南省怒江州,沪滇资金被当成‘药引子’,集中在发展项目、建立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上。这两年,脱贫摘帽后的独龙江乡又有了大变化。”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欣喜地说。
以工代赈共建“美丽庭院”
清扫道路,给庭院花草浇水,整理内务,拍照发到村里“每日一晒”微信群,再去草果地干活,这是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王世荣的日常生活状态。“环境要保护好,村寨要建设好,生产要搞好,日子要美好。”王世荣总结了当下生产生活的“四个好”。
草果种植是乡里一大支柱产业,在王世荣口中,草果被叫作“金果果”。这个40多岁的独龙族汉子如今种了40多亩草果,结果后由公司统一收购,乡里有专门的草果生产车间进行粗加工,“去年一年的纯收入近10万元”。这几年,在无息贷款、创业奖励等资金支持下,草果种植业发展渐成规模。但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种在山上的草果都被压倒了,让村民们陷入了收入焦虑。
村民遇到意外的自然灾害,怎样才能填补收入?独龙江乡尝试“以工代赈”的模式,注入沪滇资金建设“最美庭院”、微菜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建设美丽庭院的过程中,村里鼓励有能力的村民参与,互帮互助。“不从外面请施工队,村里花钱统一购买水泥,沙子是村民从江边背回来的,石头是捡回来的。”孔当村党总支书记孔世平说,节省下来的钱,都会作为务工补贴发给村民。
事情起初进行得并不顺利。孔世平回忆:“村小组开会,征求大家意见,近一半村民都不想做,不相信做出来能有好的效果,觉得是耽误时间,还不如去侍弄草果。”2022年3月项目正式开工,村小组组长和党员带头行动,硬化庭院,开辟菜地,修建花园,建成庭院美化的示范样板。“村民的热情被鼓舞,越来越积极,早上在球场吹一声哨子,村民们就聚拢来,再由负责人集中分配当天要做的事情。”项目进行到后半段,跟孔世平反映最多的问题,只剩下一个,“每天给我打电话,说水泥没有了,让我再买点水泥。”
去年年底,乡里成立了建筑公司,每个村成立了施工队,会技术、有证件的村民参与了不少小型工程。家家户户都能参与的项目,“美丽庭院”还是第一个。这一过程中,村民观念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建庭院,户户忙种花,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建设完成后,村里会将每一次购买记录、每一笔开销公示,节省下来的资金统一结算为村民劳务费。项目覆盖全乡6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受益群众达1000多户。
不仅村民收入有保障,村庄也变得更漂亮,“独龙江雨季长,以往用竹篱笆,两年左右就烂掉了。用鹅卵石砌庭院围墙长久耐用,木槽作盆生态自然,可以实现我们设想中的清洁美、整齐美、布局美、长效美。”和文宝说。
文旅融合打造“乡愁部落”
碧蓝如玉的独龙江畔,青翠叠绿的雄山下,一个名为“克劳洛乡愁部落”的民族旅游特色村正拔地而起。仿原生态的“木楞房”房屋与远处的雪山、碧蓝的江水交相辉映,独龙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在这里实现了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迪政当村是独龙江乡最北端的一个自然村。在施工现场,村民孔建良正开着挖掘机忙碌着。“现在,我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200元。”孔建良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等这片新房子建成后,游客进到村里来,我还可以卖特产独龙毯、木雕,吃上‘旅游饭’。”
“克劳洛”在独龙语中意为“江畔美丽的平地”,在当地居民生活中,泛指迪政当村向红和南代两个自然村区块。因为海拔过高不宜种植经济作物,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玉米、零星蜂蜜和野生药材,缺乏稳定产业。但这两个区块是独龙江乡境内向北最靠近西藏的自然村,均坐落在独龙江畔,能“远眺秘境雪山、近临碧绿江水”,具备建设旅游特色村的条件。
未来,独龙江乡迪布里至西藏察隅县日东村公路建成,“克劳洛”原始部落将是独龙江的进藏第一村、旅游第一村,成为串联独龙江“秘境旅游线”的重要停留节点。
江山阻隔,以心为桥。对上海亲人,独龙江人民并不陌生。早在2010年,远在3000公里外的上海就加入《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上海着眼于独龙江长远发展,打造了普卡旺旅游特色村和腊配民族特色村,依托当地绝美的自然资源,发展家庭式旅游业,拓宽增收来源,走上旅游致富路。
2022年,上海应当地需求实施“克劳洛乡愁部落”建设项目。“独龙江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把生态旅游、绿色产业作为核心要素,沿独龙江布局迪政当村、龙元村、肖切(游客服务中心)等多个景点,希望能让更多游客在独龙江‘留下来’。”上海援滇干部、怒江州文旅局副局长吴志俊说。
因建设“克劳洛”,有28户村民要搬出老宅,但部分村民并不乐意。在老党员斯小东的组织下,他们自主开会商议。斯小东带头将自家220多平方米的老房无偿出让,用来建村史馆。村民们被他的做法打动,成立了“克劳洛”部落村民联建委员会,主动联系乡政府“认领任务”,积极拆除旧房,到江边捡鹅卵石,到山上采集青苔、花草,提供新房外包圆木,义务帮工累计超过750人次。
“上海给了那么多帮助,我们自己也要动手,以后住着心里舒服。”斯小东说,等部落建好后,还打算经营两间民宿,让日子过得更美好。目前,28栋主体房及配套伙房建设、球场、污水处理设备、绿化工程等已进入收尾阶段。
按照独龙族传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克劳洛”规划建设了“乡愁记忆”水磨房、“镖牛记忆”主题文化广场、“卡雀哇”节活动场所等。每栋独龙族传统民居中,留出一两间作为客房,游客可与农户同吃同住,也可以对外招租,作为经营用房。让小山村成为景点、民房成为民宿、村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村寨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农村发展新路径将在这里演绎。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崔家琛
本文作者:巩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