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茶,是德昂族特有的传统制茶技艺。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素以种茶、用茶而闻名,在民间神话里,德昂族的先民就是由102个茶叶精灵化身而成。2021年5月,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由于种种原因,制作酸茶的人慢慢减少,酸茶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2017年,上海市青浦区与德宏州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其中,对德昂族的帮扶是重点内容之一。从2020年起,随着沪滇协作进一步加深,上海援滇干部立足三台山乡德昂族特色文化,以“一杯酸茶,接二产、连三产”,充分挖掘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优势,构建集产业发展、旅游体验、休闲观光、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新模式。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出冬瓜村这一当地最古老的德昂族村寨不断迸发出年轻的发展活力,已成为德宏州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一杯酸茶“接二连三”
多年前,出冬瓜村只是个寂寂无名的古村寨。虽然历史悠久,但在那个交通并不便利的年代,出冬瓜村周边雄峻秀美的青山更像是一层层屏障,隐藏住了村寨的美,也阻碍了村子的发展。“原先,村里人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挣钱回来就把老房子拆了,盖起小洋楼。传统的德昂族民居越来越少了,酸茶、织锦等传统的德昂族技艺面临着失传危机。”芒市三台山乡人大主席蒋蔚表示。
德昂酸茶传统工艺传承人赵腊退感叹:“我们三台山有好山好水,有独特的德昂族文化,只是一直没有开发利用起来。”2010年,他从寨子里的老人处学习酸茶制作技艺,并对工艺进行改进,把茶叶一层层压实,用芭蕉叶密封包好后再埋入地下发酵。在发酵时间上,他经过多次测试,发现发酵6个月的酸茶口感更醇厚。此外,他前后投入20多万元,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可惜的是,尽管出冬瓜村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但当地的乡村旅游并不如赵腊退盼望的那样红火。
转机出现在2020年。当时,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上海援滇干部在详细梳理了当地的资源禀赋后,决定以酸茶产业为切入点,通过酸茶“接二产、连三产”,发展乡村旅游。“酸茶生产原先是手工作坊式的,规模小,产量不稳定。通过上海的帮扶,我们有了能够发展和提升酸茶的特色产业提升项目。最重要的,是让德昂酸茶从传统手工制作逐步向标准化、产业化转变。”蒋蔚说。仅当年,出冬瓜村就建设了6个标准化的酸茶加工坊,还规划建设了酸茶产业体验中心。
酸茶体验中心夜景
上海援滇干部,芒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劼表示,产业帮扶的目的是帮助当地打造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的酸茶产业体系。比如,不断强化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并帮助取得酸茶质量检测报告,建设酸茶加工厂;与茶叶企业达成酸茶产业的共建协议,酸茶价格由原来的每市斤800元上涨到每市斤1500元;充分将德昂族文化、非遗文化与酸茶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以产促旅、以游增收。除酸茶外,当地的坚果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三台山乡共种植澳洲坚果4.7万亩,年产量预计3200余吨,产值3000余万元,将带动户均增收近2万元。
上海的帮扶盘活了出冬瓜村500多亩的老茶园,促进三台山乡4万余亩坚果产业和酸茶产业规范化生产,同时又对德昂酸茶手工制作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弘扬了非遗文化及民族文化产业。现在,赵腊退一年光酸茶收入就超过10万元,而像他这样的传承人在乡里还有7户。
古老“茶”村重焕生机
近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出冬瓜村的民宿“青昂阁”都一房难求。“青昂阁”是出冬瓜村开出的第一家高端民宿,共有9个房间。自2022年“五一”开业试运营后,“青昂阁”口碑迅速攀升,几乎成了村里的“新地标”。在当地人眼中,“青昂阁”是近年来沪滇协作的最生动写照。“青昂阁”的名字中,“青”代表上海青浦区,“昂”代表的是德昂族。“‘青昂阁’的持续火爆,恰好也说明沪滇协作红红火火。”蒋蔚笑着说。
2020年底,在产业提升项目初见成效后,探索引入专业团队来对出冬瓜村进行规划开发和后续运营,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也被提上日程。于是,借助沪滇协作,当地引进德宏华江旅游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合作采用“党建+公司+乡村文化旅游”的模式,由出冬瓜村与华江旅游公司共同成立平台管理公司。平台管理公司负责项目开发和建设,并向村集体缴纳租金,后续产生的经营收入则按股份比例进行分红。
华江旅游公司负责人方立锋表示,按照计划,出冬瓜村的整体打造可能需要3至5年的时间,但目前成果已开始显现。比如,部分熟悉德昂族文化、了解酸茶技艺的村民已经就业,并在企业的培养下,逐渐成为民宿服务的行家里手。在出冬瓜村旅游手绘地图上,酸茶制作体验中心、老寨民宿、茶园茶海采茶体验区、坚果小镇、影剧院、水鼓广场、芳香体验馆等已相继落地,当地乡村旅游的美好设想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出冬瓜村旅游手绘地图
在“青昂阁”和诸多旅游项目的带动下,赵腊退期盼已久的乡村旅游终于在出冬瓜村遍地开花。这两年,他的农家乐生意不错,酸茶销量也稳步提升。2021年以来,出冬瓜村共接待游客9万余人,光2022年“五一”期间,村里就吸引了5000多名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据蒋蔚估计,2022年出冬瓜村农家乐营业额毛收入40万元,相关旅游路线已带动村里农副产品销售超过15万元。随着村寨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都重新回到了家乡生活创业。蒋蔚感慨:“古老的村寨重新活了起来!”
携手共谱“东西协奏曲”
云南省德宏州与缅甸接壤,境内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边境地理条件给防止疫情倒灌带来了很大难度,也给上海援滇干部接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几年,上海援滇干部既要积极参与当地边境值守和防疫工作,还要保证沪滇项目的顺利推进,着实不易。
比如,在出冬瓜村酸茶体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疫情的反复一度影响了施工进度,工人减少、工价和原材料上涨、查验工作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项目团队。上海援滇干部通过多方沟通协调,商定采取三班倒的方式,加班加点赶进度,最终运用视频查验方式灵活验收,最终使工程如期完工。
此外,疫情期间,上海援滇干部还积极对接青浦区有关方面,向当地捐赠了大量口罩、手消等医疗物资。蒋蔚记得,原上海援滇干部季春华在担任芒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时,实际结合德宏疫情严峻复杂形势,从制度梳理、流程设计到隔离点建设及启用,形成了具有芒市特色的转运隔离方案,为当地疫情防控筑起了安全防线。
这也成为近年来沪滇协作的一个缩影。上海援滇干部因地制宜,为当地发展精准谋划;同时又发扬“抢拼实善”的奋斗精神,积极响应当地防控需求,有序推进落实各项帮扶工作。在德宏州,此前有“上帮村”“沪东娜村”等诸多含有上海元素的村寨,见证了两地人民多年来的深厚情谊。眼下,以出冬瓜村为例,沪滇合作正不断深入,双方携手共进,合力谱写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东西协奏曲”。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俞宏浩
本文作者:朱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