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周恩来”的眉毛根根计较。
古月、王铁成、唐国强、王伍福、刘劲、黄薇、卢奇……这些特型演员本人似乎和领袖人物也不是那么像,之所以摇身一变,成为让人惊叹的“革命领袖”,离不开一个人——王希钟。
他见证了共和国影视化装艺术的开端与发展,被称为“中国彩色电影化装师第一人”。
1982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增设“最佳化妆奖”,王希钟凭借电影《西安事变》首获此殊荣。古月在此片中第一次饰演毛泽东,人们正是从《西安事变》开始,看到了什么是特型演员。
1986年版《西游记》之所以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离不开王希钟对剧中师徒四人以及各路神仙、妖怪等数百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2年12月22日,中影集团发布讣告,国家一级美术师王希钟因病于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有朋友给我留言:天下从此无圣手。”刘劲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刘劲的伯乐
1995年,刘劲参加电影《宋家三姐妹》的拍摄,在片中饰演张学良。当时,王希钟正为本片的主要人物做化装造型,而张学良并不是主角。
一天,王希钟看到一个生面孔,打量了一会儿,对他说:“小伙子,挺帅。你不仅能演张学良,你还能演一个人。”
刘劲面对这位造型大师不敢吭声,就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向他,期待着答案。
王希钟停顿了一会儿说:“周恩来。”
当时,刘劲被“吓了一跳”,以为王希钟是在开玩笑,因为他从来没想过会饰演这位伟人。
个把月后,刘劲接到一个电话:“你是不是和王希钟老师拍过《宋家三姐妹》,在里面演张学良?”
“对对对。”刘劲答道。
“哎呀,王老师推荐你演长征时期的周恩来。”对方说。
原来,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电视剧《遵义会议》正在拍摄,缺一位饰演长征时期周恩来的演员。王铁成、黄凯等周恩来特型演员岁数大了,也没有档期。
王希钟一下想到了在《宋家三姐妹》剧组遇到的那个青年演员:“在《宋家三姐妹》里演张学良的那个演员条件很好,很像年轻时期的周恩来,帅气,又是军人,你们去找找。”
当时在《遵义会议》中饰演毛泽东的吴兰辉说:“军队的我应该认识啊。”
“好像是总政的。”王希钟提醒道。
“会不会是刘劲呀,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师弟,我打电话问问他。”吴兰辉说。结果一问就问着了。
王希钟和刘劲在贵州拍摄场地见面后,王希钟给刘劲戴上头套,粘上络腮胡,大家都感到,长征时期的周恩来“美髯公”形象一下就出来了,刘劲又被吓了一跳。
“当时审片子的人说:‘哎哟,这个周恩来形象不错,不仅形象很像,年龄也符合,很有味道。’”刘劲回忆道。
就这样,王希钟发掘了一名新一代特型演员。长征时期的周恩来30多岁,刘劲在拍摄此片时32岁。
“我做梦都没想到我还可以演周总理,是王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他是我的伯乐。”刘劲说。
拍完《遵义会议》,刘劲又参演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饰演更年轻的周恩来,仍由王希钟化装。
“就周恩来形象而言,一定要抓住眼睛,一定要炯炯有神。大家都知道周总理浓眉大眼,但王老师不会把我的眉毛画得那么重,否则出来以后很假。”刘劲说。
拍《周恩来在上海》时,王希钟给刘劲安了一副假睫毛,是他自己勾的。王希钟觉得,外边卖的那种女生的睫毛很假,就自己动手制作。
他做出来的睫毛不像市面上卖得那种那么整齐,而是依照真实的样子做得一根一根错落有致,粘在刘劲的眼睛上,眼睛“一下就深邃了”。
这是他大量而细致查阅周恩来真实照片与资料的结果。“他非常爱看书,爱学习,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很深刻。比如周恩来在上海时期发生的工人起义、四一二大屠杀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刘劲说。
王希钟边化装,边跟刘劲聊历史,聊人物,把自己的观点、理解告诉他,比如剧本里哪场戏为什么要这么写,台词为什么要这么说,台词应该怎么说出来,等等。
“我开始还没太在意,就觉得王老师懂得很多。后来慢慢意识到,是他在有意识地扶持我、帮助我。那时候我也年轻,他怕我理解不到位,或抓不到重点。人物形象不光靠化装,演员的表演也很重要。他说,形象和表演是一体的。这就是王老师作为大师的高级之处。他是把他身上所有的细胞都调动起来。”刘劲说。
20多年来,光是不同时期周恩来的头套,王希钟就给刘劲做了七八十个,眉毛也有几十副。
刘劲至今已饰演过六七十次周恩来,其中大约一半由王希钟化装。
“孙悟空一定要美,
猪八戒一定要可爱”
在王希钟的诸多代表作中,电视剧《西游记》当排头名。
1981年,中央电视台委任导演杨洁、王扶林分别筹拍电视剧《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两部戏有一个共同点:形象众多。区别在于,《红楼梦》里的形象都是活脱脱的人,而《西游记》里的形象很多不是人类。
“杨洁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人物造型。这么大的量怎么办?她也咨询了戏曲界的老艺术家,但跟他们谈不拢。他们认为,孙悟空还是要按戏剧舞台上的办法勾脸(脸谱勾绘)。”《西游记》导演、摄影师王崇秋回忆道。
杨洁觉得不行,这不是她的想法,于是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99年并入中国电影集团)找王希钟。但北影正在筹拍电影版《西游记》,不放人,王希钟想了个法子:兼职帮忙做造型。
孙悟空到底是应该像猴多一点,还是像人多一点?王希钟想了很久。太像猴没有美感,太像人则有些失真。想来想去,他觉得既然是“美猴王”,就得美一点:鼻子要像人,因为猴子的鼻子有点不雅观;嘴巴要像猴,突出“毛脸雷公嘴”的特点;眼睛要像人,猴的眼睛太凹了……
“我雕塑的鼻子比演员的还漂亮、笔挺,六小龄童的鼻子没有我雕的漂亮。” “观众说孙悟空的形象比六小龄童本人美多了。”王希钟打趣道。
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王希钟发明了绢纱粘双眼皮等独门绝技,还把硫化乳胶等材料运用到人物造型中。
据六小龄童回忆,人中部位一开始用弹簧、海绵垫,动起来嘴唇都破了。“王老师又想别的办法,把面部的硫化乳胶做得薄一些,用胶水粘在脸上……还要把硫化乳胶的面具做成适合我戴的脸型。不停地在修改、细化、完善。”
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回忆,他头回见王希钟时,王希钟就一直盯着他看,看脸上的特点,把他看得有点儿发毛。
特别是马德华脸上的两个小酒窝,王希钟觉得恰到好处,很喜庆。
“他在造型时秉持一个要点:拟人化。孙悟空一定要美,猪八戒虽然很丑陋,但一定要可爱。”马德华说。
“猪八戒在师徒四人中毛病最多,可他是最有人性的一个角色。”王希钟说,“不能让人看了有厌恶的感觉。”
为了塑造猪八戒的形象,他走在路上一有空就思考,吃饭的时候也在想。突然想到,小孩子玩的猪八戒面具很可爱,他一下就来了灵感,就照着面具做。
原著中,八戒是一头黑猪,王希钟改为白猪。
王希钟还注意到真实的猪的眼睛。“猪眼是很美的,是丹凤眼,非常妩媚。”猪八戒也就多了一分媚态。
剧中的如来佛祖形象,15个人试镜,杨洁都不满意。这时,王希钟向她推荐了一个人:在电影《地道战》里饰演民兵队长的朱龙广。
朱龙广来到剧组,王希钟给他粘上道具耳朵和头套,在他眉心点了个朱砂痣,很快就把他化装成了人们后来见到的模样。杨洁拍板:就他了。
有一次到某地拍摄,有人看到朱龙广竟向他跪拜。朱龙广还惊动了外交部。原来,尼泊尔的观众看到这个形象后,感到仿佛佛祖现身,特地给朱龙广写信,让他“回归故乡”。
“《西游记》里有个麻烦事,像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是什么东西?精细鬼、伶俐虫是什么造型?有些东西得想象,又得像,又得让老百姓接受。剧中人物造型数量、复杂程度,好多方面是‘之最’的,在这方面王老师功不可没。”王崇秋说。
这些形象都不是胡乱想象来的,而是来源于王希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一个神仙形象可能就取材于古建横梁上的画,一个菩萨形象可能就取材于庙里的雕像。每到一地拍摄,剧组都要到当地的庙里拍照片回来,供王希钟参考。
“我塑造的鬼是中国的鬼,跟好莱坞的不一样,我们的鬼是纯粹的中国货。”王希钟说。
辛苦了一辈子
1928年11月,王希钟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户农民家庭。16岁那年,跟着家人一起“闯关东”,后到大连的表哥那里谋生,并在表哥的建议下进入了夜校学习,也就是在那时看了第一部电影,并萌生了想当电影演员的梦想。
20岁时,他以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一首带有胶东腔的诗朗诵,被东北电影制造厂(后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录取。后因革命需要,他又参加了厂里的化装训练班。
1950年,王希钟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仍从事化装工作。4年后,他在厂长带领下赴苏联学习电影技术,回国后就担任了北影厂化妆工作室主任。
1959年上映的国庆献礼片《万水千山》讲述了长征时期的故事,王希钟为了使演员肤色看起来更贴近当时红军肤色的真实状态,自己做油彩、配油彩,还做了藏民的头套、胡子等。
“我着力克服了以往黑白影片化装中出现的化装色彩较浓、模式化等弊病,尽量做到真实自然。”王希钟说。
迎来化装事业的高峰,是在改革开放后。电影《西安事变》就是在这时制作的,是当时出现领袖人物最多的影片,王希钟逐个为他们化装,也从此成为特型演员化装“专业户”。
90年代初的影片《周恩来》是他的又一代表作。“我在给王铁成化装定型时很注重眉毛的处理,这是最能反映老年总理特点的地方。”王希钟说。
为了恰到好处,浓淡虚实变化适度,体现周恩来逐根眉毛的变化方向,他反复与周恩来的照片对比,“根根计较”。
“周总理老年的时候有老人斑,鼓出来的和平面的有区别,他都用模子做出来很小的老人斑,还染上色,再用酒精胶贴在皮肤上,大家都看不出来。”王铁成说,“王老师在中国电影界的化装师中,那是首屈一指。”
这部影片成就了王铁成的演艺事业,王希钟也借此再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化妆奖。
王希钟还喜欢在影视作品中客串角色,比如在《西游记》中饰演金顶大仙,在《周恩来》中饰演林彪。
·王希钟在《西游记》中饰演金顶大仙。
“他不是为了好玩,而是通过体验演员的表演,更好地把表演和化装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要让演员脸上画的或粘贴的东西有碍于演员的表演。”刘劲说。
在很多影视剧中,王希钟作为总化装师,为众多角色化装造型,工作量很大。“我看剧本也就看两三遍,他得看十几遍。”刘劲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要把人物吃透。我不光是画你这个人物,每个人物我都要去考究,要准确。’”
刘劲记得,每次和王希钟到国外拍戏,王希钟都要跑到当地书店、美术馆等地方,随时随地补充自己,为的是真实表现人物形象。
“为什么电视剧《长征》成为经典?王老师就是怎么真实怎么来。上了高原,脸上该红就红,像藏族人一样。嘴皮该干裂就得干裂,不管是男的女的。真实是艺术的灵魂。”刘劲说。
“我觉得目前化装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失真’。比如说我们的主持人在舞台上主持,妆很浓,在这个环境下就很合适,很得体。但换了一种环境,比如说一个演员演一个女战士在营房里,这种妆就太失真了。失真了,她就不美了。”王希钟说。
·王希钟著有《影视化装技巧》一书。
王希钟在圈内地位越来越高,大家都叫他“老爷子”,但他没有架子。据他的学生回忆,一次在南昌拍戏,演员来试装时,王希钟坐在最外边靠门的地方,每看到有人来,不管认不认识,都站起来热情地打招呼。试装完毕,他又站起,亲自把他们送到楼梯口。
化装组的后辈有点不理解,何必这么辛苦地迎来送往?王希钟说:“人家大老远满怀信心赶过来,就为了试次装争取一个角色。要是效果不好被刷下来了,那心里多不好受啊,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亲切点。”
为了影视化装事业,王希钟辛苦了一辈子。“他在92岁时还跟我拍《周恩来回延安》,从天津开机,后来去延安,他全程跟着。这是我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合作。”刘劲说。
他去世后,有网友说:“他位列仙班了。”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本文作者:环球人物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