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上海红色文创新气象:从创意到产品的工业化能力是核心

上海,一座光荣之城。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在上海留下了珍贵的红色印迹。

上海,一座创意之城。追求精细极致、讲究品质品位、热爱用创意点亮平凡日常,早已融入上海市民的骨血。这让上海城市生活充满了丰富的可能性,也为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意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当光荣之城遇上爱生活、爱创意的市民,可以为这座城市打开怎样的文创新气象?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带来她的观察和点评。

上观新闻:在您看来,上海最近涌现的这些与红色文化、本地文化认同相关的文创空间有无新意?

曹祎遐:“一大文创”商店、一咖啡、瑞咖啡、人民咖啡馆是我最近去得比较多的几处与红色文化、本地文化认同相关的文创空间。它们都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打造与整个城市的光荣历史密切相关的文创,最大的难点在于既不能不主流、又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既要跟随潮流、又不能随波逐流。从这一点来看,这几处空间都非常用心地在解答这道难题。

中共一大纪念馆打造“一大文创”品牌与实体商店,可以说是近年来上海文化类场馆积极打造自有文创品牌的典型代表。他们站位高、精品意识强、坚持创新,最近又邀请党史专家与专业设计师合作,从馆藏文物、史料、红色故事中提炼出首批100个红色ip元素,转化为视觉元素后对外发布。这项举措有望使“一大文创”与更多高品质资源对接,使“一大文创”的开发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一咖啡”本质上超越了传统的文创产品设计范畴,一举跨入空间运营领域。有了这个空间,相信未来中共一大纪念馆可以在科研宣教、交流合作方面有更大作为,将自己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

人民咖啡馆、特别红剧场的出现彰显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传播的民间力量。老王不是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但自然流露的文化自信支撑着他,经营起了一个本地文化特色鲜明的商业空间。文创行业工作者不妨常去类似的店家看看,他们的智慧真有不少接地气的高明之处。

上观新闻:上述文化创意新气象若想更上一层楼,您有何建议?

曹祎遐:现在无论是文化场馆还是特色店家,似乎都会围绕自己的特色和积累,推出一些文创产品。近年来,申城市民、各行各业社会交往、文化交流需求旺盛,不少场馆、机构还会推出社交属性强、功能丰富的文创空间,既攒足了人气,又放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它们能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在于能否持续且有规划地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或新作;基于自身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引领者、瞭望者、陪伴者。

这有赖于大量的基础工作:锤炼自身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能力;形成一套专业、规范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有稳定的主创团队和第三方支持团队;全方位梳理、挖掘馆藏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扎实的档案管理工作,保障后续开发的持续推进。

上观新闻:说到要保障后续开发的持续推进,创造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也十分重要。

曹祎遐:没错,创造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背后依靠的是强有力的造血机制。在形成一套专业、规范的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基础上,所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或空间研发的人员都要坚持追求高品质发展,不断深挖价值,不断“再做一遍”。

优秀的文创产品、文创空间无不是不断复盘、不断推倒重来的结果。缺陷和遗憾不可避免,时尚风向也变得很快,始终保持与消费者对话,坚持打磨和迭代升级,才有可能让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检验。而且,四季变化、气候冷暖等因素都有可能给文创经营带来不可控的波动,如何拉平这些波动对经营和营收的影响,主创团队必须未雨绸缪。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打造文创单品易,实现“各有特色、形散神不散”的文创集群难。整合是摆在很多文创品牌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一方面需要一种把不同产品“串珠成链”的智慧,让消费者感受到一个旗下商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需要围绕文创产品家族,形成一套流畅的“准入—退出”机制。有些产品一旦令人觉得乏善可陈、不足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就要把它“退出”。有些产品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差一口气,那就要回炉再造、坚持打磨,直到令人满意为止。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