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未见的“水老虎”鳡鱼重现苕溪!
最近,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观测显示,在苕溪东山江段(湖州)发现鱤鱼繁殖群体。此前,鱤鱼在苕溪水系已多年未见。
鱤鱼位于水生食物链的最顶端,擅长高速追击狩猎,非常凶猛,被称为“水老虎”。其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味道鲜美,在上世纪70、80年代,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但近些年鱤鱼自然资源急剧下降,绝大部分的江河、湖泊已难寻其踪迹。
鳡鱼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湿地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处供图
去年,浙江省开始实行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其中,苕溪和京杭大运河干流实施全年禁渔,其他水系禁渔时间统一为3月1日至6月30日。
今年是苕溪禁渔一周年,太湖退捕也进入第4个年头,禁渔带来了什么?
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水产养殖的国家之一,中国渔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那时候,我们的先祖“逐水草而居”,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鱼、贝等水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史料记载,自西汉以来,南海诸岛及东南亚各国沿岸,就留下了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的踪迹。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渔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但在江河湖泊流域和沿海地区,渔业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苕溪流域
但过去几十年,随着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问题出现,鱼类资源衰退严重。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有水生生物4500余种,曾在我国淡水渔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些年,长江每年的捕捞量不足10万吨,“四大家鱼”资源较20世纪50年代也减少了90%以上。
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原本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据《太湖鱼类志》记载,太湖共有107种鱼类,盛产的“太湖三白”闻名遐迩。然而也陷入了鱼类“量大但不质优”的尴尬局面。
巨网捕鱼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于是禁渔令来了。太湖从2020年10月1日起全面停止捕捞作业,进入十年退捕期。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正式开启长江10年禁捕周期。去年,浙江省施行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苕溪和京杭大运河干流更是实施全年禁渔。
为什么苕溪要全年禁渔?其一是作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苕溪自古多弯,岔道丛生,流域面积广,先天渔业资源丰富。加上太湖的白鱼、鱤鱼等鱼类产卵,需要洄游至水质清澈的流水中孵化,而苕溪就是一条重要的洄游通道。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提前完成了苕溪沿岸渔民转产转业,全年禁渔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计。早在2016年,浙江就出台禁渔补偿、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一系列帮扶政策,鼓励船老大们上岸。2017年起,苕溪的部分区域就开始施行禁渔制,为2022年全年禁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浙江省施行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
二
省“八大流域”禁渔期之所以选择每年3月至6月,是因为这是主要经济鱼类的繁殖旺季,禁渔能为鱼类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渔业资源有效恢复。
禁渔期间,禁止除娱乐性游钓以外的所有作业方式。
违反禁渔期、禁渔区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捕捞,将面临怎样的后果?根据相关法律及条例,对于违反禁渔管理规定的,将没收非法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渔具并吊销捕捞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没收渔船;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禁渔区域巡查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站供图
为了常态化保护禁渔成果,湖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建立联勤联动联查工作机制,定期对东西苕溪、主要通太湖河道、京杭运河湖州段等重点禁渔水域实施不定期全覆盖巡查检查。同时,借助“智慧渔政”系统,安装了159个监控探头,覆盖苕溪、运河等主干道,对全市入太湖主要河道口、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中心城区河道等重点水域全天候全覆盖监管。
打击非法捕鱼的同时,开展水生资源生态修复,为鱼类搭建舒适的“家”也很关键。为保护八大水系“原住民”,2021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其中提到要综合采取繁殖保护、亲本放归、幼鱼放流等方式,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专项保护,科学开展增殖放流等。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湖州南太湖新区管理委员会社会发展局供图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渔业资源摸底调查,摸清家底并优化增殖放流方案。“苕溪以前放流的鱼苗基本以经济效益品种为主,土著品种不多。”省淡水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原居林说,苕溪主要土著鱼类有翘嘴鲌、蒙古鲌、刀鲚、似鳊、䱗等。近两年增加投放一些如花䱻(huá)之类的小众土著品种,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
为了让母鱼安心产卵,省淡水所启动人工鱼巢修复项目,为鱼妈妈们打造舒适的“产房”。2022年,苕溪完成人工鱼巢修复示范面积1000平方米,增殖翘嘴鲌、蒙古鲌和银鮈等仔稚鱼总数2119万尾,有力促进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人工鱼巢修复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供图
三
前不久,东苕溪余杭、德清流域发现苕溪鱲(liè)引发关注。
这种只有七八厘米长的小鱼,通体闪耀着宝蓝色的金属光泽,喜欢生活于苕溪水系水流较平缓、底质为小型卵石或砾石的清澈浅水溪流中。它的出现,印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越。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工程师周佳俊介绍,作为典型溪流鱼,苕溪鱲对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较高。过去因为下游水体污染,它们更多地生活在人迹罕至的上游溪流中。随着苕溪水环境改善,苕溪鱲又开始接近人类的居住区,重返曾经的家园。
苕溪鱲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湿地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处供图
如今,越来越多的“土著”鱼类回归。去年6月下旬,苕溪安吉段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白鱼洄游潮,白鱼、黄白鱼的数量创下了数十年之最。前段时间,省淡水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苕溪水系安吉江东电站段附近水域发现35种土著鱼类的集中产卵场,并持续10多天观察到千鱼飞跃产卵的盛景。
“天然产卵场孵化的鱼苗成活率更高,就像人类自然分娩、抚育的孩子更加健康。”原居林介绍,目前监测数据显示,苕溪鱼类种类数已从2017年的78种恢复到了81种。
放眼全国,其他水系禁渔成果也十分显著。长江2022年重点水域监测到的鱼种数量为193种,比2020年增加了25种,暴涨14.8%;2017年长江江豚1012头,2022年再次统计时已攀升到了1249头,增幅达20%,有人多次拍到了江豚在长江嬉戏的场景。裸鲤是青海湖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2000年时资源量不足3000吨,通过多年保护,如今,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是保护初期的42倍。
“微笑天使”江豚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除了鱼种回归,生态修复带给人们更多惊喜。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每年都会到安吉越冬;白鱼大量洄游时,有些消失了40年的鸟类也重归大家的视野。
生态修复不仅让鱼类、鸟类等动物回归家园,也构建了人类更宜居的生存环境,催生水经济红利。总投资1.97亿元的西苕溪绿水经济带,将沿线美丽乡村、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撬动周边项目近百亿元,带动80个行政村增收。东苕溪了打造具有生态、人文、休闲于一体的滨水休闲带,梦里水乡画卷徐徐展开。
东苕溪(德清段)俯瞰图 德清县水利局供图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期待,未来能见到越来越多“老朋友”回家。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杨蓉
本文作者:潮新闻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