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敢于做别人没做,或者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正是我们对创新所要求的。”在昨天举行的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68岁的张益唐一出现在大屏幕上,现场很多人都举起手机拍照。去年,这位传奇华人数学家突破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备受世界瞩目,国内也刮起了一股“张益唐热”。
继20世纪七十年代末陈景润挑战哥德巴赫猜想后,中国人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再为一位数学家而激动了,但蛰伏多年的张益唐有这样的能量。会前,本报记者独家连线张益唐,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坚守和创新的看法。
这几个月以来,张益唐一直很忙,他在准备新的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论文。“我发现原来的稿子里,有很多东西没有必要搞那么烦琐,可以简化很多,能得到的结果也比原来要好一点,我希望能够尽快把新的论文拿出来,再和大家讨论细节。”多年以来,他一直保持着每周去办公室六天的习惯,只要有时间,就埋头做研究。
他思索的都是数学中的“大问题”——谁都知道它重要,但是真正做起来又是非常难。“别人做不出来,但我不服气,非要把它做出来不可。”张益唐说,“可能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比较倔强,好像不是那么轻易低头。”实际上,他注意到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是在1987年,当时他看到三个数学家做这个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就觉得自己也可以试着做。
在北大读书时,很多同学都说对张益唐很服气,他是把第二名甩出很远的那种第一名。但到了美国之后,不少同学都当了教授,他却像是从江湖隐身了,直到一鸣惊人,大家才惊讶地发现他一直在埋头研究。
有人说张益唐是“扫地僧”,他笑着说,“我知道扫地僧,《天龙八部》里一个长期隐而不露的、武功高强的人。其实扫地僧的精神,我觉得是需要的。很多人好奇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一来是因为我的确特别喜欢数学,从没想过放弃,二来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能吃饱穿暖,有空就想想数学,就这样很自然地坚持了下来”。
纯数学领域需要能真正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做研究的人。但张益唐对当前学术界一些现象有忧虑。“不要在还没开始研究的时候就畏难,就去想能不能成功、会不会失败,而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张益唐和国内年轻一代数学家的交流并不算多,他曾指导过两个国内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做出过一些东西”,他认为“有一批小孩素质是不错的”,“很聪明”,但一些年轻人似乎存在畏难情绪,“确实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太难了,弄不下去了,就不敢做,结果就被一些英国的年轻人给追上来了”。
他提起20世纪华罗庚、陈景润等一批数学家曾做出过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那时候各方面条件肯定不能跟现在比,可能那时候人的心思也比较单纯,就是要做学问,就是要去研究这个问题,至于能做到什么样没关系,但是会坚持做。“这种精神我认为现在还是需要。”
当记者邀请张益唐给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提一些建议时,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东西的话,你不要轻易放弃。做基础性的创新研究,最重要的品质是专注。”他勉励青年,要有足够的耐力,要能长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做,“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果”。
本文作者:刘雪妍 顾杰 张骏
题图来源: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