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落实“两个结合”?用好“习近平用典”是个有效抓手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教学中,应该树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要素,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当前阶段,用好“习近平用典”是一个有效抓手。

一、“习近平用典”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标准,为教学筛选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捷径。

从客观上说,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存在糟粕成分。“习近平用典”是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检验、筛选、加工、创新之后,赋予新意并加以运用的,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涵挖掘出来,从而避免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较大分歧、争议甚至误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标准”,在根本上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陈旧过时的或者糟粕性的部分,在学习、研究和应用时要结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地取舍,不能简单地照搬套用,应该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同时也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在鉴别和扬弃中继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融通,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是要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要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就是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既不能故步自封、陈陈相因,也不能割断血脉、凭空臆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宝藏。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就要把中华文化价值和艺术创造力融合起来,把当代审美追求和中华美学精神结合起来。

二、“习近平用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用典”教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教学的直接体现,是用中华传统文化“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注”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密切关联、有机统一的。因此,课程教学本身既承担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有效地履行了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的重要使命。

在操作层面,“习近平用典”教学既要讲明用典文献的理论要义,同时要通过对所引用典故的意义解读,引导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时代价值。例如,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等文中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强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引用了“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强调“战略定力”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等文中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醒党员干部谨防“贪欲”之害;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说明立志与实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者也”,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接受书面采访》等文中引用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强调看待中美关系应注重大局。这些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挖掘,值得认真学习领会。

三、“习近平用典”彰显了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典故,必然使原有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呈现全新面貌,充满传统文化意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通过融入文学、历史、哲学、伦理、文化、政治等多学科的教育元素,体现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理论内涵,切实提升课程的内在魅力和吸引力。

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两辑《习近平用典》共收录了283条典故,包含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治、辩证、历史、文学等诸多类目。从用典的时代跨度来看,穿越了从上古时期至民国时期的数千年历史,贯通古今;从引用的原典形式来看,囊括了经史子集,甚至包括古代对联、格言、书信、哲学论著等;从典故的文献来源来看,引用最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尤其以儒家、道家、法家的内容居多;从用典的深度和视野来看,引用了许多蕴含哲理智慧,但民众了解并不多的冷门典籍,视野广阔,内涵深刻,打捞出了大量隐藏在传统文化海洋中的“沧海遗珠”,令人耳目一新,真正做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本文作者:高峰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