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西方大航海”,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最有力证明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第19个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正式启动,当天也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最有力证明和讲好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最生动教材。郑和大航海过程中没有进行一两黄金白银掠夺,没有主动发动过一场军事侵略,更没有占领一寸海外殖民地,与“西方大航海”的恃强侵略、掠夺殖民、贩卖奴隶、抢占市场、瓜分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中华民族和平基因的最生动体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强调“以和为贵”,认为万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郑和大航海生动体现了“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和平基因的最生动体现和最好例证。

一是郑和船队在航海过程中没有进行侵略和殖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军事实力远超所途经的国家和地区,但从来没有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发动侵略掠夺战争。

二是郑和船队坚持以和为贵理念。郑和坚持“共享太平之福”的原则,虽然中国是当时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但郑和采用和平方式而不是霸权、战争来调节国家之间的矛盾与争端。

三是郑和坚持互利共赢原则。郑和大航海过程中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给得多、还得少。不在经济上进行掠夺,也不鄙视弱小贫穷的国家,各国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相待。

四是郑和航海过程中强调交流互鉴。郑和不仅把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农业、手工业品带到海外,更重要的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将中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传播到了海外,加速了相关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的第一个“全球海洋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多,依赖日益增强,越来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海洋作为重要的纽带,各国在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联系日益密切、依赖不断增强,构成了海洋命运共同体。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指出地球表面的各个大陆,不是被面积广阔的海洋分割成了若干个孤岛,而是通过海洋连在了一起,通过流动的水域,连接成了一个命运相连的共同体。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以全球视野看待海洋问题的海洋观。世界各国以海洋为纽带,共同构成了一个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在海洋强国理论基础上对海洋与人类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全球海洋治理,实现什么样的海洋治理,以及怎么样进行海洋全球治理的问题,是中国人的第一个“全球海洋观”,是对“国家海洋观”的丰富和发展,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郑和船队在中国非常强大的时期进行了大航海,但在此过程中不偷、不抢、不侵、不占,体现了以和为贵、平等相待、互利共享、交流互鉴的精神。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这一精神,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一是陆海统筹,建设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在全球化时代,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陆地和海洋的关系,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既包括陆地的现代化也包括海洋的现代化,是陆海兼修的现代化。

二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洋面积占到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扩展空间。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源和能源,有油气、可燃冰等能源。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蛋白质补充的重要来源。海洋是四通八达的运输通道,保障了全球化时代生产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要更好保护海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防止过度开发,防止破坏生物多样性。海水和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难以界定产权边界,海洋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物品属性,要防止海洋利用过程中的“过度放牧”问题。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三是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确保海洋运输通道畅通。随着全球化发展,海上运输通道在连接世界各地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畅通对于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国际范围内没有大海战的爆发,但是岛屿主权之争、恐怖主义、海盗等海上威胁仍然存在,由于没有统一的世界政府,需要各国相互协作,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共同维护海上的安全。

四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海洋是人类重要的家园和未来重要的生存空间,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到大海会造成海洋的污染。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正确处理就排入海洋,就会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命,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五是推动交流互鉴,建设和谐海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国家可能有强有弱,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是平等的主权主体,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坚持平等协调的原则,建立海洋文明文化的对话交流机制。通过对话交流,不断相互借鉴,推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

六是坚持以和为贵,构建海洋分歧解决机制。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公共的运输通道和空间领域。不同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产生分歧甚至矛盾,如果不妥善解决,可能会产生冲突甚至战争。按照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在保护利用海洋时,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用和平方式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张峰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