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披露的消息,据知情外交官透露,沙特阿拉伯计划8月5日至6日在第二大城市吉达召开乌克兰和平会议,拟邀乌克兰、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官与会,共商乌克兰和平之路。
截至目前,沙特与乌克兰尚未就被报道的会议作出回应。
分析人士认为,拟议中的会议旨在继续拉拢主要发展中国家支持乌克兰的和平计划,并进一步孤立俄罗斯。但是,鉴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有自身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思路,且不愿选边站队,预计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继续拉拢“全球南方”
在外媒报道中,计划中的吉达会议被视为一场关于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承前启后的会议。
往前,接续6月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旨在继续说服南美、非洲和亚洲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支持乌克兰的和平计划。
往后,为今年即将举行的全球和平峰会做准备。美欧等希望峰会将签署解决冲突的共同原则文件。这些原则能为俄乌未来和谈奠定基础,并对基辅有利。欧洲方面希望能在和平峰会召开前缩小乌克兰与发展中国家在如何解决冲突方面的分歧。
据知情官员透露,目前,约30国及组织的高级官员受到邀请。
从外媒披露的受邀对象看,可分为两个圈层。
一个是乌克兰与挺乌的西方国家及盟友。包括美国、英国、欧盟、波兰、日本、韩国及其他主要欧洲国家。
另一个是大部分持中立立场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埃及、南非、印尼、墨西哥、智利和赞比亚等。
但俄乌冲突的另一个主角俄罗斯未受到邀请。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受邀国将出席会议。外媒预计今年6月参加过哥本哈根会议的国家有望再次赴会。
外界还注意到拟议中的吉达会议的背景和时机。
战事方面,乌克兰自6月初发起反攻以来,近期虽号称进入“主要攻势”阶段,从袭击克里米亚大桥到莫斯科市内建筑,但是乌方同样遭到俄方猛烈反击。目前,双方仍在激烈拉锯,难脱僵局。
外交方面,此次会议正值西方与俄罗斯为争取发展中国家支持而展开博弈的关键时刻。
从西方来看,美欧正在推动全球谴责俄中断黑海粮食出口协议;近期,欧洲与拉美举行峰会,深切关注旷日持久的乌克兰危机;上月,美国与印度达成防务协议,意在使新德里不再购买俄罗斯武器。
而这次计划中的吉达会议,更被视为西方拉拢“全球南方”国家的最新动作。
“美欧希望通过这次不包括俄罗斯的会议,促使国际社会支持有利于乌克兰的和平条款。”《华尔街日报》评论称。
从俄罗斯来看,刚刚接待了非洲多国领导人来访。在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破裂、贫困国家遭遇粮食危机风险之际,总统普京承诺向一些非洲国家免费提供粮食。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认为,筹划举办吉达会议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西方迄今为止对发展中国家所做的沟通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在6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大多数与会发展中国家并未完全赞同乌克兰提出的“和平公式”,包括要求俄方归还所有领土,并在和谈前撤军。
“沙特若举办这次乌克兰问题会议,主要目的还是想与发展中国家寻求并积累共识,或者说寻找相对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利雅得的动态平衡
一场拟议中的关乎乌克兰和平前景的国际会议,由中东大国沙特做东道主,也引发外界关注。
舆论认为,这次会议是沙特将自己定位为俄乌之间和平调解人的最新举措,其试图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大的外交作用。
此前,通过利雅得居中调停,已成功促成美英等国战斗人员获释、留在俄罗斯的乌克兰儿童被遣返。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指出,从战略层面看,沙特一直怀揣“大国梦”“强国梦”,力争超越海湾和中东,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而乌克兰危机给了沙特一个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机遇。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沙特寻求将自己定位为具有超出地区影响力的中等强国,同时平衡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一名熟悉沙特政府想法的人士表示,充当调解人被证明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据西方外交官透露,这次之所以选择沙特作为乌克兰问题第二轮会谈的举办国,部分原因在于希望借助利雅得和北京的密切联系,让沙特说服中国参会。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使西方看到中国的外交影响力。
如果外媒消息属实,那么,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总体持中立立场、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的沙特,为何不邀请俄罗斯参会?这是否意味着利雅得在乌克兰危机上开始“减持”俄罗斯,转向西方?
丁隆对此不以为然。他分析称,这依然是沙特动态平衡政策的一环。
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没有跟进美国制裁俄罗斯,相反沙特还与俄罗斯紧密协调合作,特别是在“欧佩克+”的框架下同进退,以支撑油价,都已给予俄罗斯政治、经济上的支持。
今年以来,沙特在乌克兰危机上有所回摆:2月向乌克兰提供财政援助、5月邀请乌总统泽连斯基出席阿盟峰会,以及计划下月初举行的排除俄罗斯的吉达会议。
“这三大行动表明沙特在先前向俄提供宝贵支持后,现在立场又略微靠向乌克兰与西方,试图在俄乌、俄与美西方之间做进一步平衡。”丁隆说。
丁隆进一步指出,如果沙特不保持微妙平衡,而是选边站,反而不符合其利益,也将限制其在俄乌冲突中发挥斡旋调解作用。
会议能否取得成效?
吉达会议如果召开,能否“点亮”乌克兰的和平之路,甚至推动开启谈判?
对此,两位学者均不抱期待。
“各方利益诉求相差悬殊,而且重要当事方俄罗斯未被邀请参会,由沙特做东的此次会议可能只是一种尝试,恐难取得突破性成果。”张弘说。
张弘指出,围绕俄乌和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及乌克兰与俄罗斯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歧在于,前者要求以原状为基础,即恢复1991年领土,后者主张以现状为基础。双方立场相去甚远。而且,各方还为和谈设置了太多难以跨越的门槛,包括政治、安全、国际法等等,因此即使能启动谈判,往往也是各说各话,无效沟通。
据外媒报道,相关人士透露,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乌克兰与大多数与会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分歧。乌克兰官员敦促与会者支持乌方的十点和平计划。
发展中国家则明确表示,更愿意讨论共同原则,而不是单方面支持乌克兰的和平计划。
丁隆表示,吉达会议虽然由沙特主办,但背后真正推动者是美国,其主要目的并非寻求启动和谈,或者在解决俄乌冲突上取得突破和进展,而是拉拢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孤立俄罗斯,“这是一个政治目的很强的会议”。
至于拉拢效果,分析人士也不看好。张弘认为,发展中国家对西方乃至全球秩序的看法已日趋多元化,不会简单盲从。
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两位学者还注意到,在解决俄乌冲突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被争取的对象,也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丁隆指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后,经济体量、外交活力、国际话语权都今非昔比,其意见和观点比以前更受重视。
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在处理乌克兰危机的外交舞台上,更多出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和身影。中国、非洲、印尼、巴西等为劝和促谈、停火止战献计献策,四处奔走。而中国、非洲所提出的立场文件或和平方案也都受到包括俄乌在内的多方重视。
另一方面,乌克兰危机的背后是大国博弈,发展中国家作为中间地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成为美俄拉拢和争取的对象。
张弘从“全球南方”国家纷纷挺身发声、劝和促谈中解读出多重意味。
一是说明越来越多国家关心乌克兰问题。俄乌冲突持续时间越长,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全球南方”国家所受危害越大,就越希望冲突能尽快结束。
二是表明西方拱火浇油、试图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被认同。“因为这条路走不通,反而会带来更大风险和更多生命和财产损失,甚至引发核冲突。因此,‘全球南方’国家尝试提出其他思路和方案。”
三是发展中国家释放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既能积聚更多劝和促谈的正能量,还能给美西方施加更多政治和外交压力,使后者认识到在多极化世界里无法再把持国际体系的主导权、独霸国际舆论的话语权。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廖勤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