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前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等9名个人和中国援外医疗队光荣入选2023年“最美医生”。他也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第10位获此殊荣的临床医生。
这位在我国乳腺癌防治领域深耕38年的名医,帮助数以万计患者重获新生,许多家庭因他而走出阴霾、走向阳光。问及何为“最美医生”,邵志敏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心怀大爱,手上有“刀”,思有创新。
心怀大爱:点燃无数女性重生希望
邵志敏一天的工作表,直观反映了他惊人的工作强度:每天清晨4点起床开始工作,处理夜间收到邮件,着手安排当日的任务;早6点,在晨曦中抵达医院进入病房,查房、与住院患者交流……每个门诊日他总是放弃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坚持看诊到下午两点钟,直至看完最后一名患者方才离去。
“治疗乳腺癌患者,既要治好病,更要疗愈她们的心,给予她们一股重新回归生活的精神力量。”邵志敏遵循这样的救治理念,帮助遭遇生命挫折的患者走出阴霾,由此收获无数病家的敬佩与信任。
培培(化名)被确诊为乳腺癌,当地已被宣布没有手术机会。全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肿瘤医院邵志敏门诊。经团队综合评估诊断,年轻姑娘的病情是符合手术切除条件的。更重要的是,手术是她未来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这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整个手术很顺利,经过后续治疗康复,培培恢复得很好。她清晰记得,大教授笑眯眯地说,“你的治疗已经结束了,要开始新的生活,以后想生孩子的话,记得再来找我。”培培特别感动:原来自己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孩子;而大教授非但看病,还对自己说了许多人生鼓励的话。生命再次为年轻姑娘绽放了光彩。
手上有“刀”:鸿鹄之志提升祖国防治水平
回首当年,邵志敏放弃国外优渥条件,于1995年受恩师沈镇宙教授邀请,毅然回国创业。彼时,他在大洋彼岸已获显著学术地位,但报国的鸿鹄之志召唤这位青年才俊回到祖国怀抱。2000年,38岁的邵志敏出任才刚独立出来的乳腺癌外科主任,从此开启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全新发展历程,并引领我国乳腺癌诊治领域前沿水平。
历经23年春华秋实,而今的乳腺外科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乳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21年科室乳腺癌手术量超过8000例,居全国第一。近年来科室收治的初诊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8%提高到现在的93.6%,诊治水平齐肩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正是这支团队持之以恒努力下,排名女性第一高发肿瘤的乳腺,已渐变成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有效治疗,是邵志敏一直以来的梦想。2007年起,他发起编撰《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致力于将中国乳腺癌指南推广覆盖到全部基层医院。由他依托抗癌协会平台,带领团队主持编纂的指南,每两年更新一次,应用于全国80余家大型医院乳腺专科,受众乳腺癌患者超过15万名。他作为中国专家,更是连续四届获选圣·盖伦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参与全球乳腺癌指南的制定。
预防意义大于治疗,在邵志敏带领下,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团队联合上海疾病控制中心,指导实施上海七宝社区女性乳腺普查,针对适龄女性完成近2万例筛查,早期诊断率提高10%以上。社区筛选患者中,保乳率达到35%,更有一半患者因早期诊断免于化疗,比例远高于常规门诊患者人群,探索出一条显著的预防之路。
思有创新:科研思维啃下临床“最难骨头”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很低,又被称为最“毒”乳腺癌。尽管这一分型乳腺癌占乳腺癌患者总数不大,但在邵志敏看来,只要有1%的患者疗效还存在瓶颈,就要付诸100%的努力去攻克。
用创新理念疗法,让乳腺癌患者获得更好疗效。他带领团队挑最硬的“骨头”,将三阴性乳腺癌作为攻坚对象,“十年磨一剑”开展临床-基础全链条式研究,切实解决关键临床问题。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不够精准的关键问题,他极具前瞻性地将乳腺癌现有分型体系进一步细化,推动建立腔面型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随即为每个亚型找到合适的精准治疗策略。
全面的系列临床试验,验证了团队分型精准治疗的有效性。这些研究成果基于重大临床需求,形成了闭环研究体系,并陆续在《肿瘤细胞》等权威期刊发表数百篇论文,以“中国声音”引领世界,更深刻改变了乳腺癌临床实践。“复旦分型”将最“毒”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一下子提升了三倍多。
门诊中每次说到治疗获益数据时,总能看到患者眼里闪过的那道“光”。这是对生命的期许,更是对未来憧憬的真情流露。“相信我们,要有信心,你一定要和我们配合好,心情好加上规范治疗,我们一起努力!”最美医生邵志敏铿锵有力的话,一如那道“光”治愈病体更照亮患者心田。
【人物小传】
邵志敏 肿瘤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圣·盖伦全球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973”,教育部创新团队、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等30余项科研项目。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奖励。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奖、上海市仁心医师等荣誉称号。
本文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