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揭秘《志愿军》拍摄幕后:牺牲的无名战士能永远被记忆

携《志愿军:雄兵出击》回到上海大学路演的陈凯歌,似乎一下子变回了学生们熟悉的“陈院长”。

10月9日下午3点多,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放映结束,陈凯歌和编剧张珂、美术指导陆苇共同出现在伟长楼的舞台上,台下响起整齐划一的“院长好”。学生们穿着统一的黑色文化衫,上面印有“上海电影学院”字样,这正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首任院长陈凯歌的题字。

路演现场 张熠 摄

“同学们好。”落座前,陈凯歌向现场学生鞠了一躬,“我是一个已经离任的院长,但我仍然记得是如何收到同学们的作业,这个作业也包括实习短片。今天我回到学校,是带着我自己的作业来的,希望大家评判。”

今年国庆档,作为电影《志愿军》三部曲的首部,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截至发稿,电影票房累计达5.66亿元,暂时落后同期上映的《坚如磐石》《前任4:英年早婚》。

《志愿军:雄兵出击》讲述了从如何决策出兵,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打响第一、二次战役这一阶段的故事。电影拍摄了整整13个月。

“困难是各种各样的。”陈凯歌说。拍摄期间,他每天雷打不动做三件事。首先是拍摄,从早晨太阳升起一直拍到日落;接着开会,拍武戏的时候会议特别频繁;第三是逐一分镜,他写了一两千页A4纸,都还完好地保存着。

路演现场 张熠 摄

陈凯歌举例,有一个战争中的镜头,全长70公尺,意味着战士的运动长度约70公尺,途中有很多跑位、躲闪。在这个运动路径中,剧组要埋300多个炸点,有300多次可能出现爆炸的地方。“会不会给演员、群众演员造成危险?这是我们高度紧张的一件事。”他形容,这样的镜头一天只能拍一次,既要确保300多个炸点都能炸,又不能有任何安全问题;当天除了埋炸点,还要用很多时间排练,从早上开始做准备工作,到下午4点钟左右才能把这个镜头拍好。“如果拍不成,就得第二天再拍,真正拍摄完了才能喘口气。”

电影海报

在电影后半段出现的松骨峰阻击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以百人之力,与美军激战五个多小时,连续击退五次进攻,完成了阻止美军向军隅里逃窜的任务,为此3连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代价。这场战役是冬天拍摄的,实际拍摄时间35天。“拍摄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接触到很多没有拍过的东西、不熟悉的操作方式。怎么在野战的情况下展开大规模的战斗,怎么让所有战士看上去都非常真实;不仅要顾及前景的作战场景,还要顾及后景。”

片中有一幕讲述志愿军夜渡大同江,战士们为保证身体不失温,脱掉棉裤在寒夜渡江,并机智地袭击了对岸的韩军岗哨,开启了攻打德川城的前奏。陈凯歌透露,虽然片中看着天寒地冻,志愿军们讲话都冒着寒气,实际上这场戏是在酷热的夏天拍的,气温到晚上都不降,还有三十七八度,全套棉服穿身上,对参演者来说非常艰苦。不过,出乎观众意料的是,大同江宽阔的江面是通过特效完成的,因为拍摄时剧组找不到河面足够宽、河流足够长的地方来完成这场戏。“我们在制片厂的场地里,挖了个长宽都合适的容器式的坑,部队从这开始过去。辛柏青把头埋到水里,又从水里浮上来这个情景,他只演了一条,两只眼睛就红得不得了,因为那水实在不是特别干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拍摄的。”

巧合的是,美术指导陆苇同样是上海电影学院的教师。“《志愿军》是三部曲,但所有的景是一块儿搭建的。抛开野地不算,有一百万平方米以上,都是我们自己搭建的场景,摄影棚有10多个,道具量10万件以上。搭建的时间也非常长,每个景需要2、3个月时间。”他说,从2021年1月第一个景开始搭,一直到影片快杀青,最后一个景还在搭,这都是为了满足影片所需要呈现的真实感。“从《妖猫传》起,我才开始做电影,6年的时间我在‘本硕连读’。”他笑言。

当天还有一群特殊观众,他们都当过军人。陈凯歌也有一段入伍经历。“他们的军姿、动作我都很熟悉,我当兵的时候和他们年龄差不太多,至今我都觉得,当兵入伍的日子,可能是你一生中最艰苦的,同时是你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军队的生活会长久地影响你们的一生。”他说,拍摄《志愿军》三部曲,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心愿,“这个心愿就是,我希望在这一场战争中牺牲的无名战士,能够永远被我们的国人所记忆。”

曾入伍的学生们起立敬礼 张熠 摄

他寄语在座学生:“上海电影学院的同学们要立一个志,将来能够挑起千斤重担,能够拍出好的电影,这是你们今天在这儿的原因。”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