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市民中心:优化公共服务,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

工作日午间,位于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三楼的老年助餐点热闹了起来。家住伊犁南路的张阿姨告诉记者,“现在社区食堂越开越多,居民们可以就近用餐,‘15分钟生活圈’里都有助餐点了。”就在不久前,虹桥街道还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试点推出了周末助餐服务,为周边居民提供周末便民午餐及老年送餐上门服务。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调研,听取社区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服务基层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等情况介绍,逐一察看涉外人员服务窗口、老年助餐点等,了解社区生活、文化、养老等便民服务情况。总书记殷殷嘱托,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

古北市民中心三楼助餐点

牢记嘱托,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干,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四年来,虹桥街道老年助餐点增加至12个,服务不断延伸,开设了上海首座社区AI食堂,还于去年打造了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提供为老助餐等服务,辐射周边长顺、虹欣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区。

“二十四节气都有不同的菜单,白露那天有豆腐虾仁,平时我们老两口最喜欢这里的冬瓜小排汤和叉烧,很合老年人口味。”88岁的唐阿婆经常同老伴来助餐点用餐,三菜一汤、荤素搭配的一餐只需15元,让本来为做饭发愁的高龄老人解决了日常生活最大的后顾之忧。

今年,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重启了深受居民欢迎的“嗨吃夏季”试吃会,70余位社区老人围坐一桌,试吃、讨论、投票,自己决定夏令助餐菜单,鸡心毛豆米、山楂红烧肉等特色菜品由此脱颖而出。

“虹桥街道老龄人口比例高、境外人员占比高,文化融入、公益融入和治理融入的‘三融入’服务,一直是街道紧密联系各年龄层中外居民的传统,并且正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凯说。

古北市民中心

街道辖区内的古北国际社区是中国首个涉外居民区,目前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户中外居民,50%以上为境外人士。为此,古北市民中心一楼设立了虹桥海外人才荟,打造“家门口”人才服务阵地,不仅首创“一网通办”服务站、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等“五站合一”的政务融合服务站,还连续四年举办海内外人才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和行业兴业交流沙龙,累计为300余家企业和5000余名人才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

今年3月,虹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设了全市首个街镇层面“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市民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复杂问题,都能在这里进一步解决——居民异地就医需要报销,但发票与费用清单核验失败无法办理,“办不成事”窗口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从几十张发票单据中找到了可用的缴费收据,最终为居民线上获取了关键的报销凭证。

该中心主任唐永卿却说,半年多来,到“办不成事”窗口办事的居民越来越少。“因为‘办不成’的问题都已经转化为‘能办成’的案例递交到了前台窗口,也促进公共服务更好地办成一件件民生实事。”

虹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设了全市首个街镇层面“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在虹桥街道,有30个小区近800幢居民楼均为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街道在开展“精品小区”更新改造时,聚焦回应居民对小区改造的迫切需求,一张“征询单”被挨家挨户发放到每位居民手中,从中涌现出了老房加梯、新建儿童乐园等需求集中的“最大公约数”。深受居民欢迎的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则是在历经百余场恳谈会、征集千余人次居民意见后,从居民提出的300余条需求中梳理出了用餐、看病、托养等26项服务。

眼下,位于古北国际社区的黄金城道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银杏季。距离这条“网红”步行街不远,已经“32岁”、见证古北新区发展历程的古北万科即将迎来更新改造,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包含街道、居委会、业委会以及物业公司、商户代表、中外居民的“古北之源共治委员会”,借鉴黄金城道步行街共治委员会等街区治理共同体的经验,为硬件改造后广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舒抒

题图来源:长宁区虹桥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