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魔王”到“辣妈”,张怡宁的双城故事

11月1日上午,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训练馆,乒乒乓乓声不绝于耳,巴布亚新几内亚小伙罗伊在球台前反复挥拍,备战将于两周后开打的太平洋运动会。

罗伊的身边,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一身休闲运动装,标志性的利落短发,面部略施粉黛,明黄色的薄绒衫更衬出整个人神采奕奕。“张怡宁!张怡宁!”有路过的学生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

张怡宁指导巴新小伙罗伊。   司子洋 摄

久未在公开场合露面的张怡宁,上个月刚刚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月30日,给儿子过了四岁生日,她又风尘仆仆从香港飞到上海。

张怡宁亮相“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上海体育大学 供图

运动员时期的冷面扑克脸,甚至打哭了福原爱,让张怡宁有了“大魔王”的称号。2009年,28岁的张怡宁与比自己大20岁的丈夫完婚,随后定居香港。褪去奥运冠军的光环,如今的张怡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举手投足间更添成熟温婉气质。

在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工作已经12年,身为中乒院副教授的张怡宁此行除了辅导训练,还有一场与2023级新生的见面会。

张怡宁与2023级新生的见面会。 刘思琪 摄

香港是现在的小家,上海是新的“娘家”,往返于两地之间,连起了张怡宁的新生活。

上一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张怡宁还是2016年,那时她聊到四岁半的女儿也开始打乒乓球。7年后,我们有了再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球场上,闪闪发光的女人

看到罗伊的肩膀有些紧,张怡宁跑到他身旁轻声地提醒,随即她又拿出乒乓球放在桌上,一边用英语解释,一边演示击球点。

“打乒乓球,不懂中文太吃亏了,光一个台内球,我们就有五个变化,搓球是有旋转的,一说英语就成push,那就是推,没有旋转了。”聊到乒乓球,张怡宁就跟竹筒倒豆子似的,聊不完。

罗伊神情专注,恨不得把奥运冠军指出的每个点都迅速消化,转化成场上的优势。四年前,他跟队友夺得太平洋运动会男双银牌,创造了巴新乒乓球历史的最好成绩,背后有张怡宁和中国教练的功劳。今年,他希望能再次上演奇迹,目光瞄准了冠军。

有奥运冠军的指导,巴新小伙罗伊的目标是拿冠军。   司子洋 摄

“我发现罗伊反手比正手出色。他们基本功不像中国球员那么扎实,有些技术动作没法改了,我就教他怎么取长补短,尽量少失误。”身经百战的张怡宁有太多心得可以分享。2008年奥运会,她用一把不顺手的备用球拍,面不改色地战胜新加坡选手冯天薇,就是经典一战。

这是记者第一次看到张怡宁全程英语教学,她笑称,自己是“活学活用”。

每年,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都有几次训练营活动,张怡宁会飞去卢森堡当培训讲师,工作需要也把她的语言技能给“逼”出来了,“虽然大家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但英语还是最通用。正好英国队教练是中国人,我就请教英语的专业术语,上旋下旋正手反手搓球,这些词汇都有固定的表述,再把这些词往对话里添。我发现只要多说,今天比昨天说得熟一点,三天以后,又进步了。练语言,周围环境特别重要。”

张怡宁每年到卢森堡的上海体育大学中乒院欧洲分院开展培训活动。     上海体育大学 供图

从“大魔王”到“孩子王”,张怡宁感受到中欧青少年培训模式的差异。“之前的欧洲训练营给16岁以上的孩子安排一日三练加早操,让他们感受一下国乒模式。结果孩子们练了两天就疲了,精力没法集中,影响教学效果。不像我小时候在什刹海(体校)随便练个搓球就好几百个,欧洲的孩子还得以兴趣为导向。”

在张怡宁看来,打到世界顶尖水平的选手既是“老天赏饭吃”,也靠后天的努力。

“你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选手吗?”记者问。

“我觉得我是。”张怡宁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天生力量不是很大,但球感特别好,身体动作合理能帮我省不少劲。国家队队内比赛打四天,一天六场球,人家第二天打不动了,各种身体反应,我可能事半功倍,能打三天。”

作为双满贯,张怡宁也被球迷称为“世界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女人”。对于这样的评价,张怡宁认为,自己并非无懈可击,“我也有弱点,关键要弥补得好。正手位短球我真的不是很好,那可以用搓球反手去接,或者中间发球限制对手,这是要自己去琢磨的。”

张怡宁在上海体育大学中乒院巴新训练中心指导队员。  新华社 发

一站到球场上,张怡宁整个人就闪闪发光。记者跟很多人有同感,“你不当教练可惜了!”

张怡宁笑了,“好多队员都认为我适合,那还是要先听得懂我说的,然后心理波动怎么调节得靠自己,不然还是过不了。”

生活中,随性洒脱的母亲

一双儿女都是由张怡宁一手带着,以家庭为重,与心爱的乒乓为伴,这是她的简单幸福。

谈及对孩子的教育,张怡宁打起了比方,“我听过很多专家访谈,总结下来,教育跟营养摄入一样,有的食物营养丰富但吃了过敏怎么办,还是得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特长,教育的目的是争取把孩子的特长挖掘出来。”

张怡宁(右)退役后仍热心参与乒乓球相关活动。  新华社 发

大女儿俏俏11岁,读6年级,遗传父母的身高,已经长到1.65米。4岁多的时候,她接触到乒乓球。“挺偶然的,当时正好有队友的儿子在学乒乓球,俏俏就跟着一起练了。”张怡宁并没有刻意引导女儿走乒乓球这条路,“2小时在乒乓房,挺好,否则在家里也是‘搞破坏’。后来停了段时间,到9岁又开始打。”

退役后的几年,张怡宁有机会以嘉宾解说的身份出现在赛场,她会带着女儿去现场感受气氛。随着俏俏慢慢长大,她对妈妈曾经从事的运动和达到的高度有了更多的认识,反而对乒乓球的兴趣减弱了。

 张怡宁带着女儿看乒乓球比赛。      新华社 发

“她觉得妈妈以前打球有那么高的成就,自己也想有很高的目标,但又不敢触碰。这种内心的矛盾,也会关闭她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其实打乒乓球,她的手型和爆发力都很好,就是吃苦能力差点。她说不想打,我跟她说,‘不要你出成绩,咱就练练眼睛。’”张怡宁的语气间,全然没有虎妈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

关注女儿的成长,却不干涉,张怡宁用另一种方式当了女儿的守护者。“我现在是俏俏学校初中校队的义工教练,每周一次带教乒乓球社团活动。这样她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打球,不能总跟我打,成天喂球跟喂她吃饭似的。”

张怡宁把姐弟俩都送去了国际学校,学校假期多,家长会多,开放的教育理念几乎就是散养。“国际学校这课我可抓不住啊,书都放学校,平时就给你一个平板电脑。我跟俏俏说,‘没有一个学习好的孩子是家长盯出来的。你的东西我也辅导不了,我就一体育老师也不能老教音乐,拉小提琴也是,你不会这个不会那个,你得问老师,妈妈能帮的也是有限的。’“

 张怡宁与小朋友互动,推广乒乓球运动。     新华社 发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张怡宁显得相当佛系。“有时参加活动遇到郭晶晶,他们三个孩子都是念香港本地学校,听她说起来,比国际学校考试多,平时还要帮孩子默写,很忙啊。”

“我绝对不会把自己时间安排得太满。当运动员的时候上午练下午练,身体好不好都得练,你没得选,下周就有比赛,你能放得下?”现在日常保持身体状态,张怡宁选了跳绳,“拿一根跳绳最省事,又锻炼身体。我不像那些讲究的妈妈,请私教,我想练就练,今天累了就休息。”

一双儿女为张怡宁40岁庆生。    来自社交平台

这次回学校,不少同事都是好久不见。大家看到张怡宁几乎没有变化,纷纷讨教保养秘诀。“我没那么复杂。化妆我自己瞎琢磨的,头发就是用卷发棒,一分钟热了,卷几个。10分钟之内搞不完的事情,我就不会继续了,不想花那么长时间。在家的话,我可能直发就出门了。”

“在香港出门,大家还会认出你,引起围观吗?

“我都退役那么多年了,大家都很淡定了。碰到就问个好,他们会说喜欢看你打球,然后大家合个影。”

年过四十,但跟张怡宁私底下的轻松交流,记者眼前的她还是那个爽利的北京女孩。坚毅的目光依旧清澈,她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去经营。

张怡宁手把手指导小选手。     司子洋 摄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秦东颖

题图来源:司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