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作曲家杨绍榈: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手捧金鸡的追梦人——作曲家杨绍榈歌曲选集》即将出版。今年83岁的杨绍榈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为三十余部故事片、纪录片和近百部(集)电视剧作曲。

他为电影《喜盈门》创作的音乐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为影片《少年犯》创作的主题曲《心声》获上海首届通俗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

如今,耄耋之年,饱受疾病困扰的杨绍榈仍在创作。他写的许多歌都与他的故乡——贵州黔东南有关。他说:“家乡的歌,就是我心中的歌。”

从苗寨到上海

1940年,杨绍榈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远口镇清云村的一个苗寨。“有酒必有人,有人必有歌。”这是苗族人的规矩。每当母亲带着杨绍榈走亲访友,即兴编唱的酒歌、哭嫁歌、迎送歌等,都刻在了他的基因里。

他至今记得儿时在学校操场看露天电影的场景。远近十几里路的老乡都赶来看,大家都被银幕上的枪炮、车马、人群迷住了。这场景引起了杨绍榈的极大好奇,也在他心中播下一颗电影音乐的种子。

几年后,杨绍榈到锦屏县城读中学,他对电影歌曲越来越感兴趣,到处找歌谱学唱,梦想自己将来也能写歌。初中毕业,他如愿考上贵州民族学院艺术附中,开始学习作曲。

杨绍榈

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赴贵州招生,杨绍榈被破格录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学习作曲。民族班的三年学习,他成绩优异,又转入本科深造。其间,他先后在《上海歌声》等刊物上发表歌曲。

1972年,怀着迷惘和兴奋,杨绍榈跨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大门,与他学生时代就非常仰慕的作曲家王云阶、葛炎、寄明、黄准、吕其明等一起工作,开始了他的电影音乐之旅。

捧回“金鸡”

杨绍榈的创作来自土地,来自生活。

1977年,他为故事片《连心坝》作曲。他同主创人员奔赴故事的发生地——川、黔、湘三省交界的山村体验生活并采集民间音乐,创作了影片的主题歌《大坝建在咱心间》,插曲《丰收对歌》《迎来山乡尽朝晖》以及全片配乐。

几年后,杨绍榈为农村故事片《喜盈门》作曲。他随剧组赴山东省平度县、栖霞县深入生活,写出主题歌《同心携手建乐园》。歌曲吸收了山东民歌、吕剧、说唱曲牌的元素,乐队中加入了柳琴、坠胡等特色乐器,突出地方风格。充满乡土气息的音乐对剧情发展起到推波助澜、增添色彩的作用。他为电影《喜盈门》创作的音乐荣获中国电影第二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杨绍榈在录音棚里

1985年,他接到故事片《少年犯》作曲任务。这是一部特殊题材的影片,为了了解少年犯的心理,他深入少年犯管教所和成人监狱,与犯人交谈。在导演的支持下,他加工改编歌曲《心声》,并连夜配合乐队伴奏完成录音。

影片《少年犯》首映时,剧场内哭声一片。导演说:“音乐给影片加了分!”该片荣获文化部优秀故事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主题歌《心声》也获得上海首届通俗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

飞出苗岭的歌

退休后的杨绍榈,创作并未画上休止符。近年来,他谱写了许多关于家乡的作品,包括《天柱好天柱美》《我的母校叫远口小学》《黔东南,可爱的家乡》《苗乡侗寨美如画》《雷公山,西江水》《侗家九寨几多娇》等。

2009年,杨绍榈的首部歌曲选《飞出苗岭的歌》出版,他赠送给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十六个县(市)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共计2000本。随后推出的《飞出苗岭的歌》“乡情篇”则被赠送给在上海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杨绍榈曾几次赴长兴岛,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合唱,还为他们创作了《我们同在阳光下》和《老师对我说》等作品。

杨绍榈在苗乡

杨绍榈同样心系故乡的孩子。连续几年,他与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合作,邀请黔东南师生到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这是许多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

不久前,病中的杨绍榈谱写了赞美家乡的歌曲《多彩贵州令人醉》。他说:“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争取时间,多写一首歌,多为家乡做点事。”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吴桐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