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声名赫赫的女演员,把人生最后两场演出献给奉贤农村

11月12日,“沪韵悠长 申情咏华——纪念丁是娥诞辰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雕像落成仪式”在汾阳路150号上海沪剧院举行。家属代表、丁是娥之女解惠芳表示,“沪剧院邀请雕塑家创作妈妈的雕像,让我们感到无比开心和深深温暖。仪式庄重温馨,我相信在天上的妈妈也能够感到欣慰。”

家属代表、丁是娥之女解惠芳

丁是娥雕塑揭幕

2023年是上海沪剧院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丁是娥诞辰100周年。上海沪剧院复排丁派经典传承剧目《罗汉钱》,重印丁是娥口述文集《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出版评论集《上海艺术评论“沪韵悠长 申情咏华——丁是娥诞辰100周年纪念专辑”》。

雕塑落成仪式上,朱俭、程臻、吉燕萍、洪立勇、徐蓉、吴争光、居峰等演员带来情景朗诵《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沪剧《芦荡火种·办喜事》《朵朵红云·长江滚滚向东流》。

学生后辈用演出纪念丁是娥

学生后辈用演出纪念丁是娥

学生后辈用演出纪念丁是娥

导演刘文国难忘,上海沪剧院坚持数十年的沪剧回娘家活动就是在丁是娥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丁是娥最后一场演出在奉贤农村舞台上,那时她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很多人都劝她不要唱,亮相就可以了。但是她说,乡亲们已经知道我今天要为他们演出,我不能失约。就这样,丁是娥抱病坚持日夜两场演出,当时我们看到她演出时有好几次手是捂着自己肚子的。演完以后,她就进了医院,这次演出也成了她的舞台绝唱。”

评论家吴孝明表示,丁是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沪剧。“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当下要提倡的文化工匠精神。沪剧从田埂走进城市,和我们这座城市共生长、同呼吸、共命运。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做好我们的人才培养,做好我们的原创剧目。”

“丁是娥50多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革新,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鸿鑫说,丁是娥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沪剧的剧目、表演和音乐。“她是上海沪剧的一面旗帜、一代宗师。”

丁是娥雕塑

丁是娥给导演张佩利的感觉不仅是艺术家,还是伯乐,“当时沪剧院有那么多老老少少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都还没有成名,丁老师说,不要小看他们,他们真的有才,他们一定会成功。对沪剧院演员,丁老师一直在想给他们什么节目,怎么宣传。从她身上,我看到一个大师的大气,对艺术的执着。”

评论家戴平记得,丁是娥看了7遍电影《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听到自己丈夫被马车撞死的噩耗痛苦万分,这段戏没有一句台词,都是靠演员的眼神来表达。丁是娥下决心要学会用眼睛来演戏。这在她以后创作的多部戏里面都有体现,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评论家毛时安认为,丁是娥对时代潮流不是亦步亦趋地随波逐流、被动地追随,而是有思想的思考型艺术家,“从艺术家到优秀的艺术家再到领一代风尚的艺术大师,就在于她有她的思想。”

学生后辈向丁是娥雕塑献花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山说,丁是娥代表作《罗汉钱》也是20世纪沪剧代表作之一,非常了不起。在评论家崔伟看来,丁是娥把人物塑造的时代感渗透到性格和气质的诠释上,“丁老师个性化、流派化的丁派气质,随着新题材、新人物延展而完善。我觉得丁老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艺术上非常高明的大家。”

评论家沈伟民说,丁是娥为沪剧艺术星火相传倾注大量心血,特别是对74届沪剧学馆学员,她亲自走进课堂,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反复多次不厌其烦。“她说,未来是属于小青年的,我应该像电影镜头里的淡出一样,在观众记忆里越来越淡,由淡到无。”

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编剧褚伯承说,作为一名杰出的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艺术建树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她在沪剧《罗汉钱》《雷雨》《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中对小飞蛾、繁漪、林佩芬、阿庆嫂这四个经典形象的精心塑造,集中展示了她和她创立的丁派艺术在沪剧表演艺术方面与时俱进、开拓跨越的成就,“正是通过这4个经典形象塑造的艺术实践,丁是娥老师坚韧不拔,一次一次艰苦地自我超越,一次一次登上自己艺术生涯新的坐标、新的高峰,成为沪剧领军人物。”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