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这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日本人去世了,他曾获周总理接见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创价学会18日发布消息称,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15日在东京去世,享年95岁。

回望池田大作的一生,人们常惊讶于他的多重身份:他既是创价学会的第三任会长,也是佛教哲学家、和平运动家、教育家、作家和诗人。他曾于1964年创建公明党,对日本国内政治有着巨大影响力。池田毕生追求和平,因投身于民间外交而在海外闻名。他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4年池田与周恩来总理的会面也被传为佳话。

饱尝战争痛苦

1928年,池田出生于日本东京,家中以养殖海苔为业。

池田的少年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烟硝中度过,饱尝了由战争造成的痛苦和破坏。他的长兄池田喜一在被征招入伍后,曾在休假回家时提及日军在华的残暴行为,语气充满厌恶。战争结束后,池田一家苦苦等待喜一的归来,却盼来他战死沙场的消息。池田曾说,母亲默默收下喜一骨灰坛的情景,他一生都无法忘怀。

这一经历也成为池田毕生追求和平的出发点和动力。他曾写道:我深切感受到战争多么残酷、愚昧、毫无意义。

1947年,19岁的池田与户田城圣相遇。户田是一位教育家,也是创价学会的第二任会长,擅长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析深奥的佛法哲理。在与户田的相处中,池田深受启发,也由此加入创价学会,并视户田为人生导师。

在户田的领导和池田的推动下,创价学会在1957年的会员数已超过75万户,发展成为日本国内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

1960年,在户田逝世两年后,32岁的池田继任创价学会第三任会长,创价学会也自此进入迅速发展阶段。1975年,池田创立国际创价学会并出任会长,致力于海外宣传工作。1979年,他卸任创价学会会长,成为名誉会长,但仍被视为该学会的精神领袖。

保有政治影响力

随着池田创立的公明党扩大势力并参与联合政府,池田在日本政坛也一直保有影响力。

在池田去世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特意在X平台(原“推特”)上发帖悼念,称池田在促进日本国内外的和平、文化和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早在1955年,在户田的提议下,创价学会就已开始参与政治。在当年的地方选举中,学会派出50多名会员,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希望用政治力量推进社会变革。

池田出任会长后,大胆地做出一项颇具争议的决定。1961年,他创建公明党前身“公明政治联盟”,并于1964年成立公明党。该党派将创价学会的候选人归为一体,让他们在日本政坛发挥更大影响力。

此后,公明党一路发展壮大。可能是因为受到质疑,公明党在1970年实行政教分离。不过,直至今日,创价学会仍是公明党的支持主体。

1999年,公明党与自民党结盟,两党在1999至2009年以及2012年至今共同联合执政,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虽然池田创立了公明党,但他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无意参政,并特意抽身不当公明党的领导人。据称,他只对该党提过一次政策上的建议: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致力于和中国恢复邦交。

与周恩来“一生一次的相遇”

池田一直坚信,对话是和平的基础。为此,他一直致力于与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学者及有识之士,就和平、文化与教育进行对话。

在国际外交上,池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到访50多个国家,并多次访华,被视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68年,池田在一次创价学会活动上提出中日邦交正常化倡议。这一倡议促进了之后中日两国在政治层面上的交流与互动,并为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发挥积极作用。

池田曾说,他的倡议是受到恩师户田的启发,认为日中友好对世界和平极为重要,他也希望协助日本偿还在道义和文化上欠中国的债。

当时许多日本人仍把中国视为敌国,这让池田的倡议引来非难,但也引起了一些关心中日恢复邦交的人士注意。这其中便包括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

池田曾称,他此前就与周总理保持联系,向来将他称作“二十一世纪的诸葛亮”,认为他既能宏观地掌握历史全貌,又能看透微妙人心。

1974年5月,池田率团首次访华,并在同年12月的第二次访华时获得周恩来接见。当时,因病住院的周总理不顾医疗小组的反对,在北京医院接见池田及访华团成员。

池田事后回忆道,周总理在会谈时说,20世纪的最后25年,对世界是最重要的时期。所有国家必须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互助合作。他还以坚决的口吻说道:“希望《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早日缔结!”四年后,条约在北京签署。

对于此次会面,池田说,总理以病弱的身躯送他到门口,令他终生难忘。但他也遗憾地说,这是“一生一次的相遇,第一次的会晤也是最后一次”。

此后,池田也一直遵循周总理的志向,一直带领创价学会推动中日友好和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青年交流。

池田曾在著作中谈及死亡。他说,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这就是人生的真相。不为任何环境所屈,总是忠实于自己,发展自己,便能奏响人生的凯歌。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裘雯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