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一周刊登江帆团队两项大样本成果:睡得好不好、电子产品能不能多看?

短短一周内,两项来自中国上海的重磅研究相继登上全球医学权威杂志JAMA(美国医学会)《儿科学子刊》、《网络开源子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与儿童健康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云婷、发育行为儿科研究员王广海分别领衔团队,就屏幕暴露影响儿童早期心理健康与睡眠问题转归变化影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这两项与儿童健康息息相关的研究,给予了基于大样本数据的突破性结论。

睡得好不好、手机平板能不能多看,这些时常让家长在早期育儿中困惑的问题,如今有了科学依据。在儿中心发育脑科学实验室,江帆与团队研究人员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谈及了这些已历经10年、并将持续跟踪至孩子成年的系列研究的初衷,“我们的团队长期聚焦睡眠、屏幕暴露和身体活动这三个重要指标,希望能通过真实数据为家长、社会和学界带来儿保发育过程中的不断改善。”

屏幕暴露相关研究。

屏幕暴露问题已成全球现状

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无论观看何种屏幕内容,每天屏幕暴露时间超过1小时,儿童心理健康风险会显著增加,且随着时间延长风险也相应增高;观看屏幕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观看教育类节目,儿童观看娱乐类节目、非儿童类节目心理健康风险更大。该研究是基于对15965名学龄前儿童持续3年的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儿童接触电视及电子产品早已成为常态,且呈现愈发低龄化的趋势。屏幕暴露指儿童接触一系列基于电视及电子产品、暴露于屏幕的活动,包括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及使用智能手机等。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建议,2岁以下儿童避免接触屏幕,2至5岁儿童平均每天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

然而,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有24%的儿童在1岁前就开始接触屏幕,76%的儿童在2岁前接触屏幕,甚至刚进幼儿园的3岁儿童中,有高达78.6%平均每天屏幕时间超过指南标准。不仅在中国,屏幕暴露过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同样年龄段的加拿大儿童屏幕时间超标比例达85%,澳大利亚儿童也达74%,该全球性问题正引发广泛担忧,是否会对处于发育成长期的儿童青少年健康造成影响?

近10年来,江帆团队建立了超过22万名儿童的生活方式及健康发展研究队列(SCHEDULE队列)。课题组前期通过SCHEDULE-B出生队列,进行了超过6年的随访,“我们发现,如果在婴幼儿阶段早期就出现较多屏幕暴露,即使后来屏幕暴露有所下降,仍对儿童的认识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同时,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又提出了新问题——如果是观看教育类节目呢?全球范围内,关于不同屏幕暴露内容对儿童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该团队利用上海市教委长期支持的SCHEDULE-P学龄前儿童队列,纵向追踪了15965名幼儿园儿童小班—中班—大班的3年数据,回答了这一问题。

研究发现,对于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超过1小时是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而在屏幕暴露时长一致的前提下,相较于其他屏幕内容,教育类视频节目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对小,非儿童类视频节目的负面影响最大。此外,本研究还首次揭露了3至6岁儿童早期屏幕暴露内容特征:教育类视频节目和娱乐类视频节目基于其学习和娱乐属性,其占比稳居该年龄段儿童前列;随着社交能力和需求的不断上升,儿童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比在3年中逐年递增。这些研究结果也将为指导家长科学育儿行为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睡眠问题相关研究。

幼年睡眠问题可能慢性迁延

“就像许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或不会很好地与孩子互动,就让手机、平板替代家长陪伴他们成长,长期以来,孩子的睡眠问题也是大众认知的一个误区。”江帆坦言,俗话说“如婴儿般的睡眠”,但并非所有婴儿都能安然入睡。“全球范围内,6岁以下患有或曾经患有失眠的人群比例约20%至30%,亚洲人群可达30%至40%。其中部分是器质性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是腺样体肥大造成的,在这些因素中,东西方差异不大;而因家庭养育习惯造成的行为性失眠,亚洲人群数量远远高于西方国家。”

江帆讲述了并不罕见的家庭场景:两三个月大的宝宝需要奶睡、抱睡才能入眠,疲惫不堪的家长甚至换了好几个保姆;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学会“斗智斗勇”,睡前要喝水、要上厕所、要听家长讲故事,哪怕困得睁不开眼睛,也不愿意入睡。“出生后两三个月正是建立昼夜节律的关键阶段,家长应培养孩子不依靠外界就能在床上睡着的能力。”

本次研究恰是对儿童睡眠健康重要意义的一大佐证。通过对17182名3至4岁学龄前儿童从初入园始开展的3年追踪,发现该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如能得到缓解,将有利于情绪行为问题的改善;而持续存在的睡眠问题或新发的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症状持续存在、干预效果不佳的患儿,家长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健康良好的睡眠不仅能促进体格生长,还有助孩子的脑发育、语言、认知及社会情绪发展。”她提到,睡眠问题是儿科门诊中家长常见的就诊主诉之一,睡眠问题与儿童日间过度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尽管之前已有一些临床研究项目以睡眠干预为突破口,拟打破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恶性循环,但在小年龄儿童中,暂未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学龄前阶段,随着脑发育的不断完善成熟,儿童睡眠问题和情绪行为问题可能自然缓解,同时也有可能会新发或者慢性迁延,睡眠问题的动态发展变化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率先揭示了学龄前儿童中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发现对于初入幼儿园时即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其中50%在幼儿园毕业时睡眠问题仍然持续存在。睡眠问题的好转,尤其是睡眠抵抗、睡眠焦虑、睡眠持续时间不足、异态睡眠问题的好转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好转密切相关。

据悉,江帆所在的教育部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长期关注儿童睡眠健康,实验室创立之初在首任主任沈晓明教授带领下,系统开展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睡眠现状以及睡眠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推动了政策出台,助力改善学生睡眠健康,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这一科研成果也作为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卫生政策的成功案例被权威期刊《柳叶刀》报道。近年来,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江帆团队建立起上海市儿童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查学龄前儿童队列SCHEDULE-P,深入开展生活方式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同时研究成果也在教育部、市教委学生健康睡眠促进工作中得以应用。

科学养育儿童的几点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已不可避免地走进千家万户;同时,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也让家长养育儿童的方式产生了变革。”为此,江帆最后向家长分别就屏幕暴露、睡眠问题带来了合理建议:

【屏幕暴露篇】

一,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屏幕暴露,18月龄以上如果无法避免屏幕暴露,应仅限制于使用屏幕进行视频通话等社会交流用途。

二,2至5岁儿童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时间内建议有父母陪伴及交流。

三,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观看节目或使用电子产品,尽量选择带有教育互动属性的视频节目。避免将儿童暴露于非儿童类视频节目,禁止儿童接触涉及暴力、恐怖等视频节目。

四,孩子在做事的时候,避免把电视开着当作背景音。

五,儿童卧室内避免放置电视,避免睡前观看电视和使用电子产品。

【睡眠问题篇】

一,睡眠环境。卧室应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有需要可在卧室开盏小灯,睡后应熄灯。不宜在卧室放置电视、电脑、游戏机等设备。

二,睡床方式。婴儿宜睡在自己的婴儿床里,与父母同一房间。幼儿期可逐渐从婴儿床过渡到小床,有条件的家庭宜让儿童单独一个房间睡眠。

三,规律作息。从3月龄到5月龄起,儿童睡眠逐渐规律,宜相对固定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时,但也不提倡过早上床。节假日保持固定、规律的睡眠作息。

四,睡前活动。可安排三四项睡前活动,如盥洗、如厕、讲故事等。活动内容每天基本保持一致,固定有序,温馨适度。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活动结束时,尽量确保儿童处于较安静状态。

五,入睡方式。培养儿童独自入睡的能力,在儿童瞌睡但未睡着时,单独放置小床睡眠,不宜摇睡、搂睡。将喂奶或进食与睡眠分开,至少在幼儿睡前1小时喂奶。允许儿童抱安慰物入睡。儿童哭闹时父母先耐心等待几分钟,再进房间短暂待在其身边1至2分钟后立即离开,重新等候,并逐步延长等候时间,帮助儿童学会独自入睡和顺利完成整个夜间连续睡眠。

六,睡眠姿势。出生婴儿建议仰卧位睡眠,不宜俯卧位、或侧卧位睡眠,直至婴幼儿可以自行变换睡眠姿势。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黄杨子

题图来源:黄杨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