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央曝光,亏空超3800万元!这一城市为何要举债建有轨电车?

作者 第一财经 陈益刊,央视网评

地方盲目举债搞建设又新增一个典型案例。

1月15日,中央有关部门公开通报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之一是甘肃省天水市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造成巨大资金浪费。

根据上述通报,2018年以来,天水市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划投融资90亿元建设“有轨电车”一期和二期工程。2020年5月1日,一期工程建成并正式运营。同年11月,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并同步实施羲皇大道提升改造工程,计划3年建成。

目前,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期工程实际进度仅过半,“有轨电车”这一“民心”工程成了建也没钱建、拆也不能拆的“闹心”工程。一期工程运营以来,年运载乘客仅约80万人次,收入160万元,年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运营亏空主要来自财政补贴和运营主体自筹。

同时,由于未考虑沿线河道蓄水问题,导致一期工程存在潜在地质风险,二期工程及羲皇大道提升改造进展缓慢造成交通拥堵,给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上述通报称,以上典型问题暴露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顾客观实际蛮干硬干、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牺牲长远发展,考核任务过多过重等问题,既背离新发展理念,也加重了基层负担。

为何天水市要投资建设有轨电车?有轨电车为何收入远低于成本?当地财政债务形势如何?

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为地级市,现辖秦州、麦积两区、五县及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2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约81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45亿元。

根据天水市政府公开信息,天水市建设有轨电车,目的是为解决天水东西交通的“瓶颈”制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而且有轨电车还能融合秦州、麦积组团发展的动脉线,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品位等。

天水有轨电车(一期)项目,西起天水市秦州区五里铺,东至麦积区天水火车站,共设12个车站,正线全长12.928公里,工程采用PPP模式,项目总投资24.464亿元。由中国铁建所属铁五院负责总体设计,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一局参与投资、施工、运营。

2020年5月,天水有轨电车(一期)项目正式开通运营,时速达25公里,票价2元,是中国西北地区首条开通的有轨电车线。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天水市有轨电车客运量95.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54.8万人次公里。这在53个城市轨道交通数据中排名靠后,仅高于红河、文山两地。而上述中央通报数据显示,天水有轨电车(一期)年收入160万元,而年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这意味着收不抵支,亏空约3840万元。而运营亏空主要来自财政补贴和运营主体自筹。

交通运输部公交优先专家库专家蔡少渠告诉第一财经,天水有轨电车(一期)运营不到13公里,目前还不成网络,而且并不全在市中心,时速20多公里还没公交车快,因此坐有轨电车的人并不多。但是有轨电车运营成本高,每公里运营成本一般在200万元到300万元,因此就出现了运营成本远远高于收入的情况。

“地铁需要国家层面审批,且有较高的标准。但建设有轨电车地方就可以自己干,不用国家层面审批。一些地方希望通过建设有轨电车带动投资,招商引资,做着公交优先与有轨产业发展双赢梦。另外一些地方希望通过建设有轨电车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档次,给城市撑门面。地方可以通过用公交专用道发展快速公交等极少的投入,就能实现与高投入的有轨电车等相当的社会效益,能大幅降低后期运营的财政补贴。”蔡少渠说。

为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天水市城市交通设施条件,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导向功能,天水市2020年启动了有轨电车示范线(二期)项目,线路全长约21.6公里,设置车站19座,新建停车场1处;同步实施羲皇大道提升改造18.3公里和地下综合管廊11.6公里,以及相应的供电等配套工程。估算总投资约65.5亿元,建设期3年。

天水有轨电车二期项目采用PPP模式建设,中标社会资本方为通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体。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当地市民投诉天水市有轨电车二期项目停工,导致当地交通拥堵。天水通号有轨电车有限责任公司回复称,该项目受资本金影响,导致项目融资资金无法到位,目前大部分工点暂时停工。

在甘肃下辖的14个地市州中,天水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相对靠前。不过近些年跟多数地方一样,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疫情冲击、楼市低迷等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受到明显冲击,出现下滑。

根据天水市财政局数据,2022年天水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40亿元,同比下降约20%。天水市政府性基金收入约33.6亿元,同比下降约70%。随着经济复苏和去年低基数影响,2023年上半年天水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7.5亿元,同比增长约25%。

根据天水市财政局公开的《关于2023年市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受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2023年政府性基金征收遇到极大困难,因此将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由约69亿元,调整约为47.11亿元,调整减少约22亿元。

天水市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较大,当地土地出让收入不及预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可用财力。

今年9月,天水市财政局公开的《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水市2023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在谈到当前存在困难与问题时,指出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短收较多,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短收严重,这直接导致市本级刚性支出无财力来源,同时影响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锐减。

另外,上述《报告》还指出,市本级当年又新增暂付款,累计规模大(超22亿元)占用国库资金导致财政运转困难。市本级刚性支出无资金保障,债券还本付息省级扣款将继续增加暂付款。市本级当年应偿还政府债券、PPP支出责任和消化财政暂付款等支出责任均需通过土地出让收入来保障落实,但目前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市场形势仍无好转迹象,刚性支出责任无法落实,而且当年到期债券本息省级直接扣款将继续增加财政暂付款,进一步加剧财政负担及运行困难。

此外,上述《报告》还称,平台公司当年到期还本付息无资金保障,逾期违约风险极高。目前市本级国有平台公司18个,普遍存在自有资金匮乏、筹资能力较弱、融资渠道单一、盈利水平低下、累积债务负担重等问题。实施的项目存在未按期建成、项目不产生收益或收益不明显,大部分到期债务已经无力化解,急需政府救助,市本级平台类和非平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逾期违约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上述《报告》提出相应解决举措。比如强化暂付款管理,加大存量清收力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

媒体:政绩观扭曲了,路难免就要走歪了

最近,中央有关部门通报了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一起颇值得细研究,讲的是甘肃省天水市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

从2018年开始,天水市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划投融资90亿元建设“有轨电车”一期和二期工程。2020年5月1日,一期工程建成并运营。同年11月,二期工程就开工了。

但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期工程实际进度仅过半,就不得不刹车。一期工程运营以来,年运载乘客仅约80万人次,收入160万元。年运营成本是多少呢?4000万元。钱从哪来呢?一部分是财政,一部分是运营主体自筹。还有更令人咋舌的,由于未考虑沿线河道蓄水问题,一期工程还存在潜在地质风险。

于是,“有轨电车”这一“民心”工程成了建也没钱建、拆也不能拆的“闹心”工程。如此瞎折腾劳民又伤财,这样的“败家子”免不了要被群众戳脊梁骨。

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疑惑,在天水这样的小城市,有必要上马这种大项目吗?地方财政能支撑得住吗?地质隐患能解决吗?这么多明显的bug,决策者难道看不到吗?为什么还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蛮干硬上”呢?原因或许是复杂的,但政绩观出了问题是根源。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的总体认识,折射的是领导干部的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么树政绩、为谁树政绩?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做起来很难。政绩观正,才能行大道、走正途;政绩观扭曲了,路难免就要走歪了,甚至走上歧途。

有些干部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心里全是“为自己算计”,整天琢磨当大官、上高位、露大脸,怎么容易出“成绩”怎么来,怎么见效快怎么干。讲究的就是四个字:大干快上。

所谓“大干”,就是事情得搞大,大项目、大投资、大手笔,不求效果最好,只求“最大”“首创”“第一”。高污染、高耗能?不在乎;投入大、举债多?没关系,自己成绩有了,面子有了,哪管后面洪水滔天。

所谓“快上”嘛,当然得拼速度,彰显行动力、执行力。对那些打基础、见效慢的潜绩,总是提不起兴趣。这类干部只贪图一时之功,为了尽快有政绩,寅吃卯粮甚至破坏式开发、掠夺式经营也是“无所畏惧”的。

这种扭曲的政绩观直接催生了一种为官的“现实哲学”:重显绩、轻潜绩,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上级、轻群众。如此思维,如此干部,遗祸无穷。

怎么办?除了教育引导、完善考评等方法外,关键还是要抓问责,既要以雷霆手段治“政疾”、提“政绩”、扭“政观”,也要建立长效机制、倒查机制。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此有了专门的回应,将政绩观错位的相关处分规定纳入政治纪律,进行充实完善。条例规定: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违背新发展理念、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全面从严治党要有铁的纪律保障,让铁纪“长牙”、发威,让党员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在此基础上,各级干部更要走好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诉求,问计于民、寻计于民,把群众现实需求、本地实际与长远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自觉杜绝那些高大上的形象工程,多为群众解决一些“急难愁盼”的实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来源丨央视网 第一财经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李林蔚

本文作者:第一财经 央视网评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