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海南这座桥,为何难产一百年

地球是一个奇迹

环境|海南‍‍

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琼州海峡是中国大陆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的连接水域,是连接中国大陆和海南岛的交通咽喉。图为琼州海峡卫星照片。|Wikipedia

春节被困在海南的游客太多了,导致机票暴涨,一个讨论了近百年的话题被再次火了:

连接广东和海南的琼州海峡,距大陆仅20公里,为何不修建一座跨海通道?

拖延百年未修的大桥

由于琼州海峡相隔,进出海南的方式只有两种:轮渡和飞机。

在6000多万年以前,这片热情的岛屿,与广东省的陆地紧密相连。

有科学家认为,6000多万年前的一场地壳运动,导致部分陆地下陷,形成了古琼州海峡。也因这场地壳运动,引得海南岛北部的火山爆发。随着喷发物堆积,海南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远。

晚清时期,洋务派大臣张之洞曾提出“筑铁路至海南腹地”的设想,但这个想法在当时太天方夜谭。

新中国成立后,1974年,周总理批示,要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进行研究论证。

随着科技成熟,五十年间,国内先后形成了三条论证路线,也就是俗称东线、中线、西线的三个方案。其中两次接近于上马。

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三条线路方案示意图|Wikipedia

但这么些年过去,全国交通“十四五规划”和海南省的交通“十四五规划”丝毫未提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只提到了无人机和快速轮渡等方式。

哪怕是2004年开通的广州到海南跨海铁路,也是以渡轮的方式将火车拆成一节一节,拖进船舱,过海后组装拼接。

平均宽度29.5公里的海峡,耗时大概3小时。

琼州海峡渡轮铁路。|Wikipedia

但渡轮易受天气因素影响。2018年春运,一场持续数日的大雾笼罩了整个琼州海峡,两岸的车辆只能滞留原地,交通几近瘫痪

为什么长达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可以修建,而海峡最窄处不到20公里的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一直难产?

复杂的地质

衡量建桥难度的不是只有长度。‍

技术难度是困扰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的核心因素之一,官方有过总结:“琼州海峡水深、风大、浪高、流急、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烈度较高、通航难度高。”

首先是,海峡水深。

琼州海峡平均水深44米,可最深处达到114米。这意味着如果修桥墩的话,由于要留出海运通道,桥面得抬高40米以上。

如此一来,大桥的桥墩高度起码要在100米以上,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国内目前尚无先例。

港珠澳大桥平均水深为37米。|Wikipedia

其次是,风力。

琼州海峡常年多风,每年平均风力6级以上的天数约为170天,其中风力8级以上的为15.5天,7月至9月期间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临南海时,琼州海峡的最大风力超过17级,相当于200多公里的时速。而港珠澳大桥设计时最大承受的风力也只是16级。

最后是,地震。

17世纪初,琼州曾经发生过7.5级大地震。地质学家推测,该地震导致该地区陆地平均沉陷在3-4米,最深的地方沉陷可达到数十米,最终整个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甚至连整个琼州海峡也被覆盖了。

琼州海峡地区有三个断裂带(前山断裂带、琼州海峡断裂带、王五-文教断裂),一旦发生地质运动,对工程就是毁灭性灾难。

既然桥难度大,修海底隧道可行吗?‍‍

海底隧道难度更大

海底隧道修建也有三个难点:勘探、通风和涌水。

首先,任何隧道工程都需要提前摸清地下岩土和地下水情况,但相比于地面勘测,海底隧道面临深水勘测精度相对较低与成本过高等问题。

其次,长距离隧道的通风也是个难题。

隧道通风必须挖竖井,2009年贯通的胶州湾隧道解决了长距离海底隧道通风问题,可当地海域平均水深仅为20米,最深处也只有40米,这与琼州海峡最深处有相当大的差距。

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挖掘现场。|Wikipedia

最后是隧道涌水,陆地隧道涌水想办法排放即可。

可海底涌水是压力水,而且海底隧道都是U字型的,一旦破涌,隧道就会成为天然的“养鱼池”。

琼州海峡如果建设海底隧道,就要从120米的深坑下挖掘出合适的坡道,既不能太陡,也不能太垂直,只能修建一条非常长的坡道,这也意味着成本太高。

即便攻克了上述所有的难关,贯通琼州海峡真的值吗?‍‍‍‍‍‍

一笔经济账

别看春运挤,其实跨越琼州海峡的人并不多。

据官方统计,跨越琼州海峡的车流量需求是每年500万到600万台次,其中20%集中在春运期间

每天平均约1.47万台次春运期间为每天2.5万台次左右。相比之下,杭州湾跨海大桥日均流量为4.5万台次

目前中国有三座“超级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它们至少连接了一座“一线城市”,但琼州海峡两岸并不具备。图为杭州湾跨海大桥。|Wikipedia

这就涉及到了一笔“经济账”。2020年的时候,学者预计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费用在2000亿元左右。

按照平均每车300元/次(货车、大客车比较贵),假设大桥通车之后每年过海车辆激增到800万台次,则每年收费为24亿元。

2000亿要回本假设一半要汽车承担需要近42年。考虑到贷款有利息,则基本上无法收回成本,只能靠国家补贴。‍

从经济效应看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似乎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这座岛屿历经了几代人的漂泊。改革开放后,1988年海南建省成为经济特区,到2020年6月1日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

拖延一百年的“大桥”,除了经济账要算,还有一份历史和文化的清单。‍‍‍‍‍‍‍‍‍‍‍‍‍‍‍‍‍‍‍‍‍‍‍‍‍‍‍‍‍‍‍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本文作者:国家地理中文网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