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聚焦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应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陈圣来认为,要坚持搭建世界文化进入中国的平台,同时去努力疏浚中华文化通往世界的道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以下是他在上海市社联“东方讲坛”上的演讲。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五种力量并不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去建设、去营造、去运作、去弘扬。今天的演讲,我主要围绕“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与大家分享个人的一些思考。
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孙悟空和米老鼠的比照看传播力的重要性
演讲一开始,我想先说说个人的一段经历。2016年是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同年12月中英两国在上海举办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很荣幸,我受邀担任了会议的学术总策划。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两位可称得上是“戏剧巨擘”,他们不仅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巧的是在同年谢世。戏曲与民间文学大家赵景深教授曾撰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从两者的生卒、地位、取材、创新、影响等五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太多的共同点。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把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以后沿袭这一称谓的不乏其人。汤公和莎翁两位巨匠,他们的艺术成就难分伯仲,但在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上,莎士比亚天下几乎无人不晓,而汤显祖则要逊色不少。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多种,但是文化传播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莎士比亚的戏剧被演绎成各种年龄段的故事图本不计其数,各种语言文字的图本也汗牛充栋,还有大量莎剧被拍成电影、搬上各国舞台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相比之下,汤显祖更多是在圈内流行,甚至国内普通百姓也不熟悉这位“戏圣”,更不要说在世界范围了。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比如迪士尼的米老鼠风靡全球,其实我们也有跟它差不多的IP形象——孙悟空。孙悟空有着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文学支撑,有神通广大的“七十二变”,在陪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故事性和形象是极为丰富的;而米老鼠最初只是华特·迪士尼在百无聊赖时的信手涂鸦。两者的起点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对孙悟空的想象和塑造原本应远远超过米老鼠。然而,从世界范围的知名度上讲,孙悟空“比不过”米老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创意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培养,缺乏产业链的编织,而这也凸显了传播力上的短板。
上述两个案例都涉及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而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传播力的前提是有吸引力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著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在他看来,美国和西方的软实力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时期,美国的电影和音乐渗透进苏联并产生深远影响,而苏联的影视作品却极少占领美国市场。为此,约瑟夫·奈曾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
2016年年底文学界爆出一个冷门,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摇滚歌手、民谣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他“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这位1961年开始拎着一把破吉他,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咖啡馆里起家的青年歌手,红了五十年,他的唱片发行量已经超过一亿张。尽管之前他获得过格莱美奖、奥斯卡奖,但是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意义完全不一样。在我看来,它颠覆了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对流行乐的看法,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它告诉世人,文学也许不应该仅仅是书卷里的文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书斋里的文学,它可以插上音乐的翅膀在普罗大众中自由飞翔。很显然,传播因素被引入了对文学的考量和评判。
文化传播,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文化从它的发生地向其他国家、区域、人群的扩散。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和排拒度,而这种接纳往往既是不知不觉又是自觉自愿。过去,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重要。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此外,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通过各种途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与此同时,传播媒介也在不断迭代进化,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传播工具的革命性变化。
上面说到,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和排拒度,所以传播的前提是有吸引力。事实上,约瑟夫·奈对“软实力”下定义时,第一条就是“文化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有传播力。20世纪90年代初我去欧洲,无论在德国还是法国,见到我的人都对我提起电影《霸王别姬》,因为当时这部影片刚刚获得戛纳金棕榈奖,走在街头不时可见大幅的《霸王别姬》电影海报,这使我很骄傲。只有大家都爱看这部电影,它才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故事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感知。今天,中国老百姓正在追逐的中国梦,既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我们有责任把这样的时代特色通过文化传播反映出来。为此,要坚持搭建世界文化进入中国的平台,同时去努力疏浚中华文化通往世界的道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全方位加强中华文化全球传播能力建设
现代科技已经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文化不可能囿于地域或国别,中华文化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在国际传播中要注意从现代语境、国际表达和市场博弈三方面全面发力,致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叙事能力和传播能力,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努力建构起民众的文化认同,这是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倡导“五通”,其中“民心相通”指的就是需要民间的文化认同,从而进行跨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从物品到语言、文字、技术、艺术、制度、宗教、教育等,不一而足,以致最后成为思想观念形态的交流。早在张骞通西域时,他就惊奇地发现,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已比他早好多年到达了西域。国与国交流,商人一定先行!商人带去的不仅是商品,而且还带去了本国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一次次商品交易中彼此传递着文化的讯息,在一次次的贸易往来中彼此促进着文化的互通,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正是在这样的认同基础之上,才使得跨国界、跨文化的相互关联延续至今。
中国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在世界范围取得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不可否认,在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文化奖项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和惯性定势,短时期内我们很难绕开这些。而中国文化要尽快地走向世界,就不能把自己边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传播时,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目前,电竞、网文异军突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元素风靡世界。不经意间,它们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急先锋。我们应进一步用好这些“生力军”,让中华文化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入世界各国人民心中。
既要有好的“故事员”,还要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地去讲
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一批有志青年游学西方,他们学业有成回国后,其中不少人逐渐成为国际文坛与艺坛的中坚力量。这些人身上有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同时海外留学经历也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于是,他们成了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员”,无形中大大拓展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渠道,特别是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更多这样的“故事员”涌现出来。2004年德国西南广播交响乐团来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我曾请乐团演奏一首中国旅法作曲家陈其钢的新曲《逝去的时光》,引发台下观众的共情共鸣,不少观众随之流泪。之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来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陈其钢为这次演出专门创作了音乐作品《走西口》。这首有着浓郁中国西北部风情的音乐,由德国乐队演奏出来,别有一番味道。后来,这个作品成为该乐团在世界巡演的保留剧目,也成为陈其钢所有创作作品中在世界范围影响最广的作品。
要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好的“故事员”,还要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地去讲。《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里提出:“创造生产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中国文艺的吸引力感召力。”这里讲的优秀作品,不是八股式、说教式、格式化的宣传品,而是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这对中国是个新的课题,或者讲是一种新挑战。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如果缺乏普适性和共构性,那它就不能轻松自由地在世界行走。文化交流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传播,它需要尊重彼此的欣赏习惯,勾连彼此的情感意境,抵达彼此的心灵深处。这就需要大量的文化使者去完成。前不久,浦东支持外籍人才担任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话题上了热搜,这一消息来自上海市政府近日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浦东新区宣布将实施全球引才伙伴计划(GTP)。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欣喜地看到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中出现国际人士的身影,这对于文化传播是个利好,因为他们更懂得怎样将中华文化真正导入外国的主流人群。
加强全球叙事能力和传播能力,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为什么一座城市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和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座城市在全球的知晓度和感召力。有的城市,它的GDP或者规模在世界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却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软实力。
上海是我国最具国际化色彩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承担着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并进一步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这种定位优势,是上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上海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又不断强化着这一思维范式。为了增强上海的全球叙事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有关方面专门设立“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与“银鸽奖”评选,从政府导向上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类似这样的举措,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使上海成为最佳“故事员”。有理由相信,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上海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探索实践。
【思想者小传】
陈圣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多次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文化和旅游部等重大课题首席专家。2010年当选为亚洲艺术节联盟主席,两次被世界节庆协会授予“杰出中国人物奖”。出版有《生命的诱惑》《广播沉思录》《晨曲短论》《品味艺术》《艺术节与城市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视野研究》《城市的秉性》等多部专著。(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陈圣来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