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会议纪要出炉,美联储放“鹰”:降息或要等更久,必要时可能再加息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出炉。

由于美国第一季度通胀数据不如人意,美联储官员对抑制通胀缺乏进展感到担忧,对启动降息也信心不足,甚至认为必要时可以进一步加息。

这份会议纪要被认为尽显鹰派色彩,显示美联储将更长时间维持高利率不变,走向降息之路可能比预期更长。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路径仍未确定,今年会否降息或何时降息仍取决于通胀走势、就业前景等因素。

通胀比预期顽固持久

22日公布的是美联储4月30日至5月1日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

在那次会议上,美联储连续第六次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继续稳定在20多年来的高位。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眼下美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依然强劲,通胀超预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推迟降息可能是合适的”。

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评估了美国通胀形势和走势、货币政策走向以及经济前景等。

对于通胀形势,会议纪要指出,尽管高通胀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近几个月来,在实现2%的长期目标方面仍缺乏进一步进展。特别是商品和服务价格均大幅上升。

“今年以来,通胀比预期更为顽固和持久。”会议纪要写道。

今年前三个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连续超预期,分别为3.1%、3.2%、3.5%。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今年第一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涨4.4%,远高于去年12月1.6%的涨幅。

一些与会官员表示,年初以来通胀率上升可能缘于季节性因素。但其他官员认为,通胀风险不应过度低估。

对于通胀走势,会议纪要指出面临若干上行风险,尤其是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物价继续攀升,为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压力。

与会官员强调仍需高度关注通胀风险,认为通胀率终将回到2%的目标,但不确定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比预期更久。

关于货币政策走向,会议纪要称,当前货币政策仍能很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和前景风险。如果没有迹象显示通胀可持续回落至2%,那么当前的限制性政策将会维持更长时间。

多名官员还提到,如果通胀风险成为现实,适合进一步收紧政策,他们愿意这么做。

关于经济前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认为美国经济总体具有弹性,但也指出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

与会官员普遍认为,高利率可能导致金融系统脆弱,需要对金融系统加以监控。

外界认为,最新公布的会议纪要释放鹰派信号。

首先,美联储官员依然担忧通胀,对于降息缺乏信心。

在他们看来,第一季度通胀数据令人失望,缓解通胀所需时间可能超出预期。因此,高利率或许会持续更久,降息恐怕不会很快到来。

其次,政策制定者尚不确定是否已用足紧缩政策以抑制通胀,对进一步加息持开放态度。

对此,敏感的市场立即作出反应。会议纪要公布后,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跌。

政策路径仍未清晰

不过,外界注意到,上次货币政策会议召开时尚未发布4月份CPI报告,鉴于第一季度CPI连续走高,会议纪要“放鹰”并不令人意外。

近期,随着4月份利好数据出炉,政策预期又出现微妙变化。

美国劳工部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3.4%,环比上涨0.3%,均较3月小幅下降。核心CPI降至3.6%,为202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

美国4月CPI“降温”被认为暂时终结了今年一季度的“火热涨势”,显示通胀压力或逐步缓解。

与此同时,美国4月就业数据也意外走弱。4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7.5万人,大幅低于预期的24万人。失业率升至3.9%,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就业疲软、通胀回落点燃了外界对美联储今年降息的希望,市场对9月和12月分别降息至少25个基点加大押注。

但是,围绕美联储今年会否以及何时启动降息依然充满悬念,各方意见仍存分歧。

美联储理事沃勒21日表示,美联储可能会在年底降息。因为最近的经济数据表明,限制性货币政策有助于冷却总需求,4月数据显示通胀并未反弹,或已向2%的目标迈进。

他还指出,最近的就业和零售支出数据低于预期,也都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但是,高盛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22日表示,美联储今年可能不会降息。他认为尚未看到令人信服的数据。

“政府支出已证明美国经济具有弹性,同时可能还要准备好应对更严重的通胀。”所罗门说。

会议纪要公布后,市场对今年降息预期也略有调整。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在9月降息至少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59%,低于前一日的65.7%。12月第二次降息的可能性降至略高于50%。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尚未确定,仍需进一步观察通胀走势和就业市场表现。

正如会议纪要所示,美联储官员强调,货币政策仍应以就业和通胀前景为指导。“未来的利率政策将取决于后续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以及风险平衡。”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廖勤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刘杰 摄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