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对话哥中友协主席:感谢中国,让我们结束60年无助等待

“我第一次到上海是1991年,那时浦东刚刚开发高楼不多,后来我多次来过上海,每次都感到这里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在上海博物馆一楼一隅,哥伦比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吉列尔莫·普亚纳(Guillermo Puyana)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作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对华友好组织之一,吉列尔莫·普亚纳主席这次中国行走访北京、西安、上海、南京、重庆等地,会了旧友交了新朋。“有人会质疑为何要推动哥中友好”,这位律师的建议是来中国实地感受,从中找到成功的密码,进而为自己国家发展提供借鉴。

“结束了我们60年非常无助等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如何评价中国与哥伦比亚合作?

吉列尔莫·普亚纳:中国是哥伦比亚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国、亚洲第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为我的国家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哥伦比亚的咖啡、鲜花、鳄梨等农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中国企业来哥伦比亚投资兴业,合作项目包括能矿、基础设施、通信、新能源等。

我注意到,这些年在哥伦比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除了侨民外,不少是中资企业员工,他们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多变化。首都波哥大正在修建的地铁一号线,就由中方联营体承建。这是哥伦比亚60年来建设的首条地铁,感谢中国让我们结束了60年非常无助的等待。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2015年一家中国公司受邀参与竞标哥伦比亚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解释项目要求时,哥方提出最低工程进度是每年5.8公里,而中方十分自然的理解为每月5.8公里。这从侧面说明中国建设的效率之高。

2023年8月10日,  中企参建的“地铁学校”10日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儿童公园举行开幕典礼。  新华社记者 周盛平 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两国合作不止经贸与基建领域。

吉列尔莫·普亚纳:虽然哥伦比亚政府在左右翼间轮替,但自1980年两国建交开始,我们的对华友好的方向从没变过,如今两国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交至今,历届哥伦比亚总统都访问过中国。哥伦比亚各界赞同中方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我们两国合作所坚持的原则,也应该是所有国家开展对外交往的标准。

中国和哥伦比亚在历史某个阶段具有高度相似性,我们都迫切希望摆脱贫困,然后我们看到中国发展奇迹。与其说我们想复制中国经验,我认为更需要理解为何中国会取得成功,从中总结出“密码”用于哥伦比亚。

我想,如果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就无法理解中国的发展。许多人也许是因为缺乏信息,或者是被错误资讯误导,而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我们建议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其有利于人民的行动和成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会不会有人不认同你的观点?

吉列尔莫·普亚纳:会有的。我每次都跟他们说,我不需要你同意我的观点,我只需要你接受我的邀请,去中国看一下。只有亲身到了中国,你才能知道真实中国是什么样。 

“中哥关系的扉页由我们写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你的父亲是哥中友协的创始人之一。

吉列尔莫·普亚纳:我不太想说父亲的故事,因为我认为这是哥中友协全体创始人一起努力的成果。他们在哥伦比亚政界、学界、商界、军界都有丰富社会资源与人脉关系,他们不遗余力地向各方宣传一个中国原则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哥中友协成立于1977年,早于1980年两国建交。就像一些中国朋友所说,中哥关系这本巨著的扉页是由我们哥中友协写下的。

1991年我大学毕业时,父亲被派到驻中国使馆工作,我随他前往中国,1年多时间去过新疆、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当我离开中国时很希望能理解中国,而不是对中国认识仅限于在中国的经历,所以我开始读关于中国的书,哥中友协邀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后来我就慢慢融入他们工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哥中友协在推动两国友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吉列尔莫·普亚纳:1977年,哥中友协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接待来访的中国男足,两支国家队踢了场友谊赛,比分多少不重要(笑)。2006年,秦兵马俑来到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进行3个月的展出。我们原本以为是复制品,后来才知道,经过长途跋涉,来的是73件国家级真品文物。这些都是两国关系中非常美好的回忆,哥伦比亚人民记在心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你觉得当前哥中友协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吉列尔莫·普亚纳:我们会同哥伦比亚政府各个部门,及各个政党开展广泛对话,向他们介绍深化对华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各个党派,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要更进一步认识发展对华关系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多么重要。同时,我们鼓励两国间缔结更多的友好城市和友好省份。

让我高兴的是,哥伦比亚各界认可我们的贡献。哥中友协的3位创始人都曾担任过驻华大使,国会两次向我们协会授予勋章。国家层面向一个民间组织授予勋章,这在我们国家并不常见。

2006年9月18日,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国家博物馆,当地民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自6月15日中国文物展开幕以来,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观众总数突破22万人次。    新华社记者 余定良 摄

“下一代要成为中国人民新朋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哥伦比亚青年怎么看待中国?

吉列尔莫·普亚纳:他们这代人获取信息的来源比我们广得多,能从不同媒体、各个侧面了解真实的中国。对于一些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消极言论,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因为年轻人比年纪稍长的掌握更多客观信息。

我知道,许多哥伦比亚年轻人都期望来到中国。有的希望申请到中国大学留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哥伦比亚年轻人选修中文课程;一些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年轻人,会选择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还有人到中国观光游览。这些年轻人实地到访中国后,会愿意加入我们友协来开展中国友好交流工作。这点毫无疑问。

2024年 2月24日,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几名学习系“中国结”的年轻人一起合影。 新华社记者 周盛平 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哥中友好该怎么延续下去?

吉列尔莫·普亚纳:以我的家庭举例。我投身两国友好事业不是主动选择,从我出生起,家里就永远停不下关于中国的话题,父亲一直在谈论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革命,我8岁时,他教我学用筷子吃饭。

父亲在世时,经常会给我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孙辈讲他与中国的故事、与中国人民的感情。去年3月,孩子随我来到中国,他见到了爷爷的中国朋友。我鼓励他们学习中文,将来能来中国学习或工作。其他哥中友协成员也这样做,希望下一代能承接这份事业。我们父辈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希望孩子能成为中国人民的新朋友。

对于我个人来说,今年9月,我会和妻子再次来中国,这是私人旅行,她已经有15年没来中国了。从我们哥中友协角度说,我正在努力推动哥伦比亚多个政党的青年领袖来中国。比方说,1980年与中国建交时总统的孙子,近期向我们表达来华意愿,我正在努力促成此行。

我觉得,两国人民共同点是我们都非常乐观,虽然有时会处于逆境,但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我也相信,哥伦比亚和中国的友谊将一代代传承。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