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数字时代,用艺术寻找文化根脉

近日,上海评弹团团长、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博文参加了解放日报第79届文化讲坛,发表题为《数字时代,用艺术寻找文化根脉》的演讲,以下为他的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解放日报文化讲坛,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一个亮相的机会。

评弹深深植入江南人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之地。我们往上数三代,大都不是上海人。一百多年来,上海一直是一片热土,它吸引了各个地方的人汇聚于此创造自己的未来。上海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这里的文化样式很多,哪怕不是发源于上海的,到了上海之后也能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传承繁衍。

先来简单说说评弹。评弹发源在苏州,兴盛于上海,它流行的区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里大家都非常向往的地方——长三角,这是我们评弹人的幸运。评弹所流行的长三角地区并不是国家战略意义上的长三角——苏浙沪皖,而是指环太湖流域的长三角,严格地说是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的全部。评弹诞生在这块土地上,400余年不断繁衍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在唱、还在说。

我看到今天在座有很多年轻观众,大家不一定都到专业剧场看过评弹,但我相信大家在互联网上,在一些电影、电视剧里,或者在一些大型晚会上都看过评弹。评弹虽然是一门说唱艺术,形式较为简单,但它极具江南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被很多人视为江南的艺术象征和江南的文化标志。

江南地区有很多文艺样式,评弹是唯一深入到江南人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曲艺。江南河道纵横,古镇众多,最出名的古镇有乌镇、周庄、同里、朱家角、练塘、西塘等,评弹数百年来就是在这些最基层、最美的乡镇里传播。在座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但你们的长辈应该都了解,过去江南的乡镇都有几家有名的茶楼书场,那时候的人没有那么多娱乐方式,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更没有互联网,大家闲暇时喜欢在茶楼里泡上一杯茶,临窗而坐,吃点小食,听评弹演员唱风花雪月、说前朝往事,这就是江南人追求的惬意生活。

评弹是一门曲艺,它快捷灵动、深入大众而且非常接地气。有的评弹演员在一个地方可能一演就要一个月,直到把一本书说完。而这本书里囊括了人间百态,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情感、矛盾、交锋等。评弹演员还会把一些最新的社会见闻融汇在说书的内容里,这使得评弹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过去的评弹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启迪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任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很多江浙地区的移民来到这座城市发展,一些评弹名家也把家搬到了上海,上海逐渐成了评弹兴盛的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艺人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团队,也就是我所在的上海评弹团。上海评弹团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

评弹团成立后,我们的老前辈创造了新的形式——中篇评弹,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今,评弹在江南地区,每天还有几百家书场在运营。

(“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演出片段)

科技让评弹与时代曲跨时空对话

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后,评弹作为一门传统艺术该怎么办?是一成不变,还是跟上时代飞速的变化?我认为肯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但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评弹的传统与内涵不能丢弃。我们要用艺术来寻找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温度和创新实践。

前不久,上海评弹团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系合作完成了一台AI叙事音乐会,名为“漫歌行”,评弹与时代曲在舞台上实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评弹最大的特点是一人可以饰演多角,一位评弹演员可以在各个角色之间跳进跳出,忽而是剧中人,忽而可以代表观众提问,忽而可以代表第三方进行评判。在“漫歌行”里,我饰演了两代评弹艺人——俞筱泉与蒋玉卿师徒,并与机械臂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合作,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艾莉与俞筱泉的故事。

他们二人自幼在苏州相识。来到上海后,都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艾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演唱了一首时代曲,就此一炮而红。俞筱泉到上海之后拜师学习评弹,逐渐在评弹界有了根基。然而艾莉成名之后迷失了自我,此后杳无音讯,俞筱泉始终对她和她唱过的时代曲怀着深深的感情。

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我们首次尝试了评弹与时代曲的跨时空对话,舞台上的机械臂代表了百年前的歌者艾莉的灵魂慢慢醒来,以她的视野看到涌来的各种潮流,而故事就在我与机械臂的双重叙述中交叉进行。

高博文与机械臂同台演绎

与上海、与优秀文化“地久天长永不分”

在这台演出中,我们还把老上海的建筑以3D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创作团队限像工作室多年来借助3D扫描等方式,积累了大量上海老街区及江南古镇园林的数据,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消失或者正在变迁的空间形态。我们在舞台上通过3D技术还原老房子里面的立体结构,让想象与实景结合,引发观众在时空隧道中,对过去的文化、过去的建筑形成朦胧的追忆与独特的思考。

我相信现在大家在观赏艺术作品和舞台艺术作品的时候,都不会满足于纯粹的欣赏,而是希望带着思考来欣赏。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保持传统功底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科技、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或许能带给观众多层次的思考、追忆与回味。

让我们再看一段视频,感受3D技术是如何再现百年前的建筑空间,让观众随着评弹的讲述,穿越历史的。大家看到的这个机械臂象征着百年前的艾莉的灵魂,当我演绎的蒋玉卿面对师父的“故人”——艾莉的数字灵魂时,与它有一段交流。我望着机械臂说:“长远没见了,你还好吗?”有观众告诉我,听到这句话时就像穿越了时空隧道,被深深打动了。

上海是一座兼有传统和现代气息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座城市的记忆中凝聚着多元融合的文化元素。海派文化非常包容,也非常厚重。历史上有包括评弹演员在内的许多艺术家为上海的文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漫歌行”想借此表达对前辈们的敬意,缅怀他们为海派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更希望让当下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上海学习、工作、生活的年轻人能够更多地了解上海的文化。

高博文在文化讲坛现场演唱《白蛇传·地久天长永不分》

评弹是一门说唱艺术,说完了,我还得唱一段。唱什么呢?评弹近几年在不断地根据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创新,我们也在评弹的音乐上做了一些改变。

前段时间,我在评弹《白蛇传》的著名唱段《地久天长永不分》的基础上尝试了爵士蓝调版的唱腔,这个唱段也代表着我此刻的心情,寓意是我们与上海这座城市地久天长永不分,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地久天长永不分。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陈俊珺

本文作者:高博文

题图来源:本报记者 海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