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必“禁噪”,有必要吗?

随着高考、中考临近,全国多地要求网吧、歌厅、舞厅、游戏厅等考试期间一律暂停营业。

某县文旅局日前发布通知称,在高考期间(6月5日至9日,共计5天)和中考期间(6月14日至18日,共计5天),各广场舞蹈队不得携带音响设备到距考点、居民住宅区、考生集中住宿的宾馆、旅店等附近露天活动场地组织广场舞活动,确保考生休息不受影响和干扰;各KTV、网吧、游艺厅等暂停营业,并履行向顾客告知和劝说义务。

另一个县文旅局的通知则要求,6月2日8时至6月9日20时,县城所有KTV、网吧、酒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全部停止营业,并且高考停业期间电信部门将对县城辖区内所有网吧停供网络服务信号。

每逢高考必禁噪,这看上去是好事,体现了社会对考生的关注和善意。但暂停一切文化歌舞娱乐活动的做法,已经到了加码“禁噪”的程度,这不仅涉嫌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经营,也极可能在无意识中增加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压力,真的有必要吗?

站在城市管理的角度,管控噪音与其“特事特办”,不如“依法依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对恼人的夜间施工噪声、机动车轰鸣疾驶噪声、娱乐健身音响音量过大、邻居宠物噪声扰民等问题都作出了相应规定,并明确社会生活类噪声归公安机关管辖。比如高考“禁噪”中涉及的广场舞等室外活动,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声量过大的情况,也可尝试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如沟通无效,则可报警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如处罚后还不改正的,也能以“寻衅滋事”予以继续处罚。

可见,各地年年发布的高考“禁噪”通知背后,有些问题本应在平时就发力,有些要求又明显超出了正常的管理边界。比如正规开设的网吧、KTV等室内营业性文娱场所,本身就应具备较强的封闭性与私密性,如果日常在噪音方面就不达标,说明行政管理有漏洞;如果其并未产生大音量,当地政府仅凭一纸通知就要求其停业,甚至要求电信部门对相关辖区内所有网吧停供网络服务信号,无疑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也损害了营商环境。

即便站在考生和考生家庭的角度,高考“禁噪”也不宜层层加码,否则也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副作用。人们常说,高考是人生中的重要一步而不是全部,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如临大敌的举措,明显过了头,这究竟是为考生营造安静和谐的复习迎考环境,还是在不经意间增加他们的焦虑?

这两天,笔者朋友收到了上海移动发送的“考试期间有可能遇到信号屏蔽”的温馨提示,笔者也收到了小区物业“为考生降声”的呼吁。这样的“禁噪”提醒,鼓励人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考生释放善意,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要在考试期间围着考生转——这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我们要相信年轻人,他们不会到了重要时刻就敏感脆弱得经不起一丁点外部声响,而高考也真的只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步而已。

栏目主编:朱珉迕

本文作者:谢飞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