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该如何撕掉“睡城”标签,打造Tod“幸福站点”

泗泾地铁站,是上海“最网红”的地铁站之一,《承欢记》等一众上海现代都市剧中只要出现地铁9号线泗泾站的场景,无数“打工人”必然在弹幕中共情。有网友说,从泗泾到九亭,这一站仅有6分钟,却仿佛过了一世纪。拥挤带来的窒息感,让时间过得漫长。

在上海早高峰7点-9点进站客流排行较高的站点中,9号线泗泾站,已连续4年位列第一。其原因是,近年来,不少市区居民陆续动迁至泗泾,大量工作在市区、生活在泗泾的年轻就业群体在此置业。因此,泗泾渐渐贴上了“睡城”的标签,这里的居民对商业以及公共配套设施的品质提升充满期待。

我们今天不是来吐槽的,而是探讨泗泾应该如何撕下“睡城”标签的。泗泾站客流量巨大,固然带来拥堵,但从经济层面、商业开发角度来分析,泗泾站周边是国际大都市最热闹、最年轻的区域之一,极具商业价值。

记者从泗泾镇获悉,泗泾站将作为松江区首个特色轨交TOD节点进行开发。与之同步的是,泗泾TOD项目地块经过56轮竞价后触顶摇号,最终由招商蛇口竞得,地块房地联动价超51000元/㎡。

我们再回顾下泗泾站的历史。2007年12月29日,被称作“沪郊第一线”的轨道交通9号线在松江通车试运行。

这条地铁是顶着巨大压力建设的。郊区建地铁,在当时不少人看来是“天方夜谭”——郊区哪有客流,地铁肯定要空车来回。这是现在的泗泾居民难以想象的,“泗泾地铁站还怕没人?”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松江全区户籍人口约50万,常住人口仅64万,泗泾、九亭仅有几万人的户籍人口。

可发展带来的变迁,往往出人意料。在轨交9号线的带动下,泗泾、九亭等地铁沿线地区产业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九亭、泗泾人口规模都达到20万人以上。

由于“试验田”性质,轨交9号线更多体现在对沿线土地地价的带动,缺少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利用的深度融合,并没有运用TOD模式,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

以九号线漕河泾站为例,地铁站附近软件服务业、总部研发类企业集聚,亿元楼林立,但泗泾等郊区地铁站周边商业规划呈现“小散乱”现象,影响了地铁TOD模式的实践使用。

在2012年到2017年间,泗泾房地产收入占全镇地方财政收入一半以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还没建立起来,缺乏足够就业岗位。因此,睡城——成为泗泾长期撕不掉的“标签”。

泗泾3站到七宝、6站到漕河泾、9站达徐家汇的通勤优势,让它率先成了9号线沿线年轻人群的居住首选地。进而,泗泾职住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

根据地铁泗泾站周边发展状况,建立TOD立体交通系统、景观生态结构,优化城市活力界面,或许是这块区域发展的破题之道。

泗泾镇镇长孙长城表示,要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点增补体育、医疗、教育、公共绿地等各类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泗泾从不缺人气。泗泾地铁站外是上海最热闹的夜市,周末一个晚上,仅数千平方米的夜市,就有超9万人来打卡,达到限流的峰值。

通过TOD模式探索产城融合,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令无数打工人“共情”的泗泾地铁站,未来或将成为上海庞大地铁网络中一个“幸福站点”。

栏目主编:黄勇娣

本文作者:李成东 黄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