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全面进入主汛期,如何加强防洪防灾韧性体系建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防汛形势日趋严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压实责任、加强统筹,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各项工作。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排查风险隐患,备足装备物资,完善工作预案,有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特大暴雨、特大洪水等,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安危的重大挑战。自4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开启了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乃至特大暴雨灾害。警惕暴雨致灾,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国各地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安全议题。由此,切实做好城市和区域针对特大暴雨、特大洪水的韧性体系建设,是当下全国各大城市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紧迫课题。对此,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灵敏精准高效的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为科学防雨防洪提供坚实的时间条件。要从城市—区域层面出发,打破气象预报的“各自为政”局面,快速建立健全跨区域、跨省市、跨城市的联合预警预报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数据共享、联合研判,提高地方气象预报预警的统一性、权威性、精准性。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或智能终端,把最权威、最准确的暴雨预报信息及时传递给市民,确保预报预警信息的全覆盖、全知晓。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循《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规定,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气象预报预警结果的依法应用,为防汛救灾提前部署、及时转移居民赢得宝贵时间。

二是建立健全洪水评估及全方位应急储备体系,为快速救援、减少损失提供物质保障基础。面对来势汹汹的降雨和发生特大暴雨、洪水的风险挑战,全方位做好洪水评估及人、财、物的应急准备,是提高城市和区域抵御洪水的韧性的必然选择。当下,各大城市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历史灾害数据,积极开展特大洪水的风险评估,制作权威统一的“全市洪水暴雨地图”,围绕可能发生特大暴雨、洪水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统筹全市多部门力量,全方位检查并做好应急救援力量、应急资金、应急物资的储备,制定有针对性、管用实用的特大洪水暴雨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重特大洪水、暴雨的第一时间,启动相关应急救援工作,做到“随时调用,拿来就用”,以坚实有力的应急准备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伤害。

三是以流域为整体,建立健全流域跨省市库存水量的调配体系,为应对洪水暴雨灾害提供强有力的工程支持。面对极端天气引发的特大暴雨、特大洪水,除了全方位检查并确保城市排水设施体系保持高效畅通以外,通过科学调度水库流量,充分发挥其调蓄泄洪功能,也是有效缓解洪水压力、保障人民平安的重要工程设施保障。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指导下,以流域为单位,根据流域最新洪水发展形势,上下联动、共享信息、精准计算,加大各大水库流量的入出库水量调节,确保一些重大水利枢纽合理控泄,发挥好应有的减灾防灾功效,最大程度地减轻下游城市或地区的防洪压力,确保整个流域安全度过危险期。

四是全方位推动社区洪水防御能力体系建设,为提高抵御力和恢复力夯实社区基础。对可能发生特大暴雨、特大洪水的城市来说,需要将近期策略和长期战略相结合,把防洪防灾工作落实到具体的社区层面。一方面,全市层面制定防洪决策时,采取补救性措施推动防洪墙和屏障建设,以便切实保护社区免受洪水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发或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来校准社区针对洪水风险的社会、物质、财务、人力和自然抵御能力,并找出薄弱环节,采取各种措施,以尽量减少洪水风险,让社区做好防洪的最全准备,提高快速恢复能力。尤其要积极开展企业急救培训、学校教育以及公众参与洪水风险管理项目等活动,让社区中的人们知晓在哪里可以获得有关洪泛区位置的信息和知识;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使自己的家免受洪水侵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发生洪水时如何疏散,从而能够降低个人风险等。通过提高风险的认识和知识分享,提高民众的风险意识。

五是健全和完善针对特大洪水的城市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灾减灾的可预防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一些城市围绕解决城市内涝和洪水灾害,建立了城市安全运行的“一网统管”系统,通过布点智能传感器,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良好的效能。接下来,各大城市在持续推动城市防控排涝设施升级改造的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洪科技的多元投入机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建立城市洪水的智能动态感知和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河流、水库、城市排水系统等关键区域的水位、流量等参数,快速获取洪水区域的实时影像,弥补传统人工监测的不足,提高洪水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城市洪水风险地图和模型,预测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洪水预警信息和应对指南等,从而提高城市防洪的智能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有效应对洪水挑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陶希东

题图来源: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