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最长的国道——G219,从新疆喀纳斯到广西东兴,沿中国边境绵延1万公里,名副其实的战略要道。
75年来,无数人在这里用血肉身躯,构筑起守护国土完整、守护边境安宁的钢铁长城。今天,沿边开放的新语境下,世代坚守的国门,也在更好地“开”。
“治国必治边”,今年6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先后前往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四省区,沿着219国道一路寻访,领悟这几个字的深意。
在这条公认的“国之大道”上,我们读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也看到开放合作、睦邻友好。这背后,正是一个大国的强盛之道。
边疆民族地区思政课怎么上?在日喀则,上海援藏的教育力量有许多新思路。
在珠峰边境派出所,民警与定日县学校师生代表一起升国旗并高唱国歌;在珠峰大本营脚下,民警向师生代表们讲解巡边、抗震、救护、调解纠纷等戍边故事;在课堂上,来自上海财经领域工作者向同学们阐释了价值的内涵,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在定日机场学习航空知识,了解机场建设过程,模拟登机、安检流程;在消防大队参观消防设施,感受消防事业的责任与使命……
这些边境线上的思政课,由上海援藏定日小组和当地教师共同设计并授课,使高原上的德育内容形式不断丰富,也成为上海援藏落实“造血”式教育援藏理念的典型案例。
学生们在定日消防队的指导下,沉浸式学习消防知识。 (受访者供图)
珠峰脚下援藏教师组团“登峰”
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地处珠峰脚下。近年来,援藏的教育队伍正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此,组团“登峰”。
教育不仅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之举。每年都有来自上海各区数十所学校的教师们,抱着同样的信念和热情来到西藏,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雪域高原点亮教育之灯。依托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优势,不断助力日喀则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自2013年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松江共计选派45名教育人才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市及下辖定日县多所中小学,在肩负培根铸魂重任的校园里播下种、开出花,促进了两地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育的智慧在实践中凸显,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松江区援藏干部、定日县教育局副局长汪海鲸介绍。
2023年4月,松江教育专家团深入藏区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在定日县的3天时间里,共开展3场专题活动、9场专题培训,涵盖德育、教学、听评课指导、学前教育讲座、初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内容,为定日县教育工作者打开了教育教学新思路。
“如何做一名有创意的教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这些话题“翻山越岭”抵达定日县第一初级中学时,藏区的教师们从校园涂鸦墙、柚子采摘节、窨井盖涂鸦、千纸鹤飞舞等教育教学案例中看到了教育的智慧和创意,也感受到了松江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追求与热情。
边境线上思政课播撒理想种子
在上海松江区对口支援的定日县,181公里边境线上的思政课,成为当地教育的品牌活动。
汪海鲸表示,孩子们是定日未来的建设者,爱家乡、守家乡、建设家乡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有利于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年来,上海援藏的教育力量开发出“青稞地里的思政课”“城市行走思政课”“珠峰精品思政课”等思政教育工作品牌,在日喀则市城乡规划展示馆开展“叫我们怎么不歌唱”纪念西藏民主改革主题思政课。
与此同时,上海援藏的教育团队还紧密围绕日喀则烈士陵园、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帕拉庄园等日喀则红色地标“打卡点”,从课内外双线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时事教育,为讲好“世界屋脊上的大思政课”构筑扎实基础,积累丰富经验。
去年国庆节前夕,在汪海鲸的带领下,定日县的26名初中生第一次走出县城,不远万里来到上海松江,与上经贸大附校花园分校的学生同升一面旗、同上一堂课、同游一座城、同看一台戏、同吃一餐饭,彼此间结下了深厚友谊。
“走出大山看世界,眼界打开了,思想才能发生深刻改变。”汪海鲸说。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五星红旗由汉藏两族同学共同升起。定日第二中学旦增普尺同学对那场升国旗的场景印象极深。
“望着那冉冉升起的国旗,听着这神圣的国歌,我心中有难以言述的澎湃,油然而生的是内心的激动,因为这面旗承载着汉藏人民共同的爱国赤子之心,激励着我们一路奋进。”旦增普尺说。
2019年以来,先后两批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都牢牢抓住了“思政课建设”这个牛鼻子,在日喀则市教育局和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系统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和创新,在世界屋脊上播撒理想与希望的种子,循序渐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通过把时事教育作为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载体,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纵跨学段、横跨学科”的12年一贯制一体化思政育人工作总机制,以党建引领德育建设。
在珠峰脚下开展思政课,听民警讲述戍边守边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雪山之下,边境线旁,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切实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了推动智力援藏向纵深发展,除了在当地开展课程外,上海援藏力量不断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推动两地师生深化学习互鉴、交流互动。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本文作者:李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