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倡议基础上,“全球南方”深化合作有何世界历史意义?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圣彼得堡出席金砖国家同“全球南方”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对话会时表示,进入新世纪,“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这是历史发展潮流所趋,是百年变局希望所在。

2024年是“全球南方”合作的丰收年,也是亚非拉团结的重要起点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迎来成立二十周年,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十年有成,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胜利召开更是让外媒认为是点亮了“全球南方时刻”,将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集合体的“全球南方”合作的氛围推向高潮,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中国在“三大全球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基础上点亮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南方时刻”,这一贡献无疑是具备深远世界历史意义的。

一、“全球南方”深化合作明确了携手追求现代化共同主题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地域性历史走向全球性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因此,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现代化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也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的过程。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吸引了非洲所有53个建交国的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与会,联合国秘书长以及30多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的组织代表出席。会议提出“六个现代化”,并就中非共同推进现代化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为打造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明确了共同主题。“全球南方”携手推进现代化,给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地区形势和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全球南方”深化合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个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历史地看,因为不同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不同,较早步入现代化的部分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通过殖民和掠夺等方式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实现独立和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不公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总体而言,“全球南方”仍然普遍处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地位。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刻复杂变化,“全球南方”无论是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还是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不可否认,“全球南方”的现代化发展和话语权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发达国家、自身内部以及国际体系格局演变所带来的考验和挑战,这就要求各国更加团结携手合作来加以应对。

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携手推进公正合理的现代化、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多元包容的现代化、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和平安全的现代化的倡议不仅为中非之间共同追求现代化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路径,而且为“全球南方”对现代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方案。特别是中非之间未来3年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为深化中非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全球南方”深化合作彰显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寻

“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谋求人类共同利益、引领人类共同发展而提出的价值追求。在这一共同价值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追寻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重要思路。

携手推进和平安全的现代化和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体现了“全球南方”对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的追寻,为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了现代化发展指向。

携手推进公正合理的现代化和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体现了“全球南方”对公平、正义共同价值的追寻,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地奠定了基础。公正合理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于确保各国追求现代化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倡导各国在尊重规律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为南方国家现代化权利和机会的事实平等性奠定了基础。

携手推进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体现了“全球南方”对民主、自由共同价值的追寻,为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路径。人民至上的现代化以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共同推动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高度契合。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体现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基础上的平等、自由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副教授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张旭东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