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创作如何攀登高峰?

10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新时代中国歌剧创作学术研讨会,总结中国歌剧创作经验和艺术成就,探寻中国歌剧的未来。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近年来,我国文艺事业尤其是歌剧事业发展喜人,原创剧目从“高原”不断向“高峰”迈进。上音先后创演原创歌剧《一江春水》《贺绿汀》《康定情歌》等,联合排演中外经典剧作《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等。

“歌剧的创作题材日益丰富,不仅有深入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更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神话题材、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历史题材以及讴歌新时代的主旋律题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上海音乐学院将发挥品牌效应,继续培养歌剧人才、创作优质剧目、做好国际艺术交流,贡献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共同谱写中国歌剧的新篇章。”廖昌永说。

研讨会现场

作曲家许舒亚、郝维亚,歌唱家雷佳,理论家杨燕迪、居其宏,剧作家徐瑛等进行了主旨发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诗原、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夏滟洲、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汪静一、《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等参与学术交流。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系主任周湘林说,近年来,中国歌剧创作、歌剧展演都掀起了新的热潮。在教学、实践中,他意识到,歌剧人才亟须体系化的培养,加强歌剧创作、歌剧排演以及歌剧研究之间的联系。上海音乐学院率先成立歌剧学院,全方位探索新时代中国歌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体系。

与会专家学者

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雷佳从自己的演出经历出发,探讨、总结了过去十年我国民族歌剧的不同创作思维。在歌剧排演过程中,她体会到,演员需要基于音乐的不同创作思维调整声音表达方式,利用多元的声音色彩,循序渐进地塑造人物形象。她也希望歌剧艺术的二度创作能涵盖更广的主题,在古今、中西、雅俗之间寻求更加丰富的艺术表达和更广泛的艺术交融,为观众带来更深刻、多元的艺术体验。

音乐理论家杨燕迪提出,歌剧音乐有三种追求,追求深刻的戏剧思想命题、追求清晰的歌剧结构组织、追求鲜明的音乐性格特征。他相信,只有做到这三个“追求”,中国的歌剧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经典,产生持久的审美效应。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赵亦婷 吴桐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