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中国业务对于现在和未来都是优质资产 上汽通用连续五个月销量增长

当地时间12月4日,通用汽车在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将对其与上汽集团的合资企业进行调整,承担超过50亿美元支出和资产减值(约 364.56 亿元人民币)。

文件称,一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在中国合资企业的股权将录得26亿至29亿美元的非暂时性减值。

另一方面,因上汽通用重组而确认约27亿美元的额外股权损失,其中包括其合资公司工厂关闭和产品组合优化相关的减值费用。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业务亏损约为3.47亿美元,一度有传言称通用汽车将计划关闭或重组中国业务。

关于以上传言,通用汽车中国发布声明:“中国业务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都是优质资产。我们与合资伙伴上汽集团的合作交流比以往更加紧密,以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通用汽车介绍,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正采取措施减少库存、按需生产、保护价格体系及降低固定成本。

今年伊始,上汽通用即开始了一系列快速转型措施,销量与市场份额均有所突破:十一月销量数据显示,上汽通用汽车终端销量66797辆,环比增长14.7%,连续五个月实现增长,创年内新高。截至目前,11月累计终端销量6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终端销量10010辆,环比上涨5.9%,合计97056辆,同比增长77.4%。

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通用汽车在华销量和市场份额均实现季度环比增长,其中包括纯电动及插电混动在内的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自今年年初以来,经销商库存已减少50%以上。

上汽集团方面表示,通用汽车的业务调整对双方长期合作意义重大。第一,中美双方企业坚定合作意向,体现了双方对合资企业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抱有充分信心,将继续合力赋能上汽通用未来发展。

第二,作为母公司,通用中国对上汽通用转型充分支持,为其“轻装减负”,充分支持其未来快速转型。

第三,尽管上汽通用今年财报亏损,上汽集团依旧保持盈利:2024年1-9月份,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69.07亿,同比下降39.35%。如果扣除上汽通用的影响,归母净利润97.77亿,同比增加10.08%。上汽集团对上汽通用长期股权投资全额减值的假设下,上汽集团合并利润仍能保持盈利。今年上汽集团管理层大换血,自主品牌合并,加大新能源研发力度,迈入改革的关键时期,为双方持续向好奠定基础。

重点车型压阵 改变营销策略提升竞争力

九月,上汽通用全新一代昂科威Plus上市,限时16.99万元起、随后别克E5上市,限时16.99万元起;10月30日,别克君越2025白金款上市,限时15.99万元起;10月31日和11月12日,别克全新GL8陆尊和2025款世纪CENTURY上市。

过去三个月,别克一系列的产品迭代被业内认为“比过去两年都要快”。

市场反馈也颇为显著。11月,别克MPV销量10211辆,环比增幅16%。GL8家族单月订单超过15000辆,创2024年月度订单新高。

相比过去购买汽车必须“货比三家”,上汽通用改用灵活高效的营销政策,无论哪种渠道价格都保持一致,省去用户去不同经销商处询问折扣力度的成本和顾虑。有经销商表示,不少用户表示厂商将更多精力放在服务而不是“讨价还价”上,消费更省心更舒服。这也是新的营销政策促进销量上涨的关键。

四场战役同时进行 打响转型“攻坚战”

九月底的别克GL8产销破200万辆发布会上,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首次公开亮相,他透露新管理团队要打四场战役:其中两场是关于产品的,另外两场战役则是关于营销、渠道以及内部的系统调整优化。

为应对智能化、数字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上汽通用汽车于去年底正式成立软件及数字化中心,也是通用汽车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单个区域市场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进一步提高了本土化数字产品开发的自由度和效率,以快速响应中国市场需求。目前,上汽通用汽车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流程已全部由中国本土团队独立承担,三大品牌均已实现数字化产品100%本土化研发的目标。

直面行业技术发展痛点,上汽通用在超快充磷酸铁锂电池、插混系统、NOP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等前沿技术上不断突破。据悉,相关技术已经或计划在新品车型上陆续投入使用,为产品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在新能源转型上,上汽通用也没有一味局限在纯电产品的开发上,而是重点放在混动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REV))的布局。

今年4月24日,上汽通用推出了别克GL8 PHEV,其搭载了上汽通用全新一代PHEV智电插混系统——“真龙”插混。这套插混系统做到了高速稳不失速、满匮电一条龙、全工况都省油和行千里真续航的全面最优,也借此获评“中国心”2024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

上汽通用表示,从今年到明年推出的新车型,将实现全面的新能源化,从插混到增程再到纯电车型,以及超快充和准900V的高压技术,明年全部都会布局。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丁延吉

本文作者: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