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正确思想的引领。科技伦理就是关于科技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是科学共同体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马克思曾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诸多矛盾和风险日益显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人民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强调指出:科技进步要为人类造福,科技成果要为群众共享,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伦理维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最高伦理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科技领域的实践彰显。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同年6月,习近平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再次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
2018年5月,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习近平的一系列讲话指明了发展科技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当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服务方向。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技发展的动力源于人民对生产生活的需要,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大力推动着科技发展的进程。同时,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着科技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因而,为人类造福既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科技发展的归宿。习近平多次强调,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类都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要使现代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充分惠及和服务于人民群众,要将科技的成果转化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关联,这就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以提升民生福祉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加强科研攻关,推动民用科技的迅速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科技创新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人本性。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和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开放性、世界性和共享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方面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不仅让科技满足于自身的发展,还要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的平衡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我国发展科技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社会。
大力发展绿色科技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通过科技在自然界获取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使人类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美好;另一方面,人类凭借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肆无忌惮的盲目攫取,导致了越发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最终人类自身“自作自受”。
人与自然是辩证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毛泽东曾说过:“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人要发展,自然也要发展。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曾谆谆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的广泛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同时人类的活动对自然造成了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今天只有发展绿色科技,才能减少科技发展对自然、对环境、对生态带来的消极影响,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可持续繁荣。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党已经认识到随着工业迅速发展而日益涌现的环境问题。进入90年代,我国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越发显现,党中央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写入了党代会报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精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习近平指出,“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未来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将引发制造业及相关产业链重大变革,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把握科技进步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促进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不仅仅为经济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证社会效益、自然效益,让科技发展及其成果真正做到惠泽人类,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弘扬学术道德、规范科研伦理
随着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强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让科技造福人类,同时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他同时强调要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加强对潜在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建立健全保障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规范。
在核科技领域,原子的发现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同时也伴随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指出:“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安全是第一原则,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做好公众核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树立法治、忧患、自律、协作等意识,知其责、尽其职。转基因是一项新兴的生物技术,其发展道路一波三折。习近平指出,“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主张转基因技术研究要大胆,但推广要格外慎重,确保不出闪失,必须重视“确保安全”和“自主创新”两个基本问题。“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学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立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合理运用,直接受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道德的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规范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一方面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另一方面强调“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科研应用的管理和规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和学风氛围,从制度上对科研管理和应用作出规范。
(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刘学礼
题图来源:新华社发(漳州核电供图)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