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虹桥站出发层,有一家休闲零食店,无论清晨还是午后,白天或是夜晚,总能吸引熙熙攘攘的人群前往。每天如是,恰是经济脉动的活力写照,小小零食折射了中国消费的强劲动力。
罗汉笋、小土豆、拇指小玉米……越来越多的上海力量将更广阔的资源、市场及发展空间带到云南,远在乌蒙深山里的竹笋一年卖出超2000万元,大西南的廖梦梦逐梦在“让玉米飞”的道路上。眼下,一个万亿规模的行业领域正联通起广阔的市场,也串联起祖国大山深处、优质土地里数不胜数的特优产品。
提升品质标准,实现全方位跨越
大关县位于海拔2000米的大山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百万亩筇竹,肉厚孔小,味鲜甜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罗汉笋”(即筇竹笋)主产区就在这里。然而,因为乌蒙山脉等高大山川的阻隔,难以让外界所知,难以为市场所用。每年三四月,辛劳的笋农们钻进高山竹林深处,俯身寻找鲜笋的踪影。如何才能让小小竹笋走出大山,进入大市场?
2020年,与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来伊份”)合作十余年的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林森食品”)落地大关县,建设加工厂。2021年工厂投产以来,生产规模不断增长。“来伊份选品要求高,从原料生产到成品出仓不仅要通过多重产品检测,还有溯源系统。”对于来伊份的品质管控,林森食品市场负责人代兰感触很深。
推出新产品之前,要经过多重打磨。来伊份对食客的口味偏好、产品的形态规格、包装的撕口方向等细节进行精细市场研究,再传达到生产企业。“来伊份帮助当地产业升级,让企业管理、生产水平、经营模式、市场理念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实现产品供应和产业发展同步提升。”来伊份供应链乡村振兴对接总监邹玉峰说。
如今,来伊份不仅建立了成熟的商品供应网络,还指导供应商开设源头工厂、创新产品研发、优化材料品质、强化产品标准、培训产业技术、对接市场资源,实现全方位跨越。在来伊份的推动下,林森食品在昭通设立新工厂,扩张产业规模,解决当地就业,提高加工水平。上海来伊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晓瑜透露,双方合作的罗汉笋累计已销售超过8500万元,“仅罗汉笋一个大单品,年销售额就超过2000万元”。当地罗汉笋的收购价从9000元/吨上浮至14000元/吨,带动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路上,来伊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与云南昭通林森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罗汉笋、小土豆,和云南来公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普洱茶、蜂蜜、木耳,和云南红云雷悦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蜂蜜核桃仁,和云南昭通彝良国鹤药业就天麻商品市场化的指导与推进开展合作,与云南彝良农委共同推动香糯小土豆常规OEM商品原料合作……来伊份持续发挥渠道优势、管理优势、品控优势,提升帮扶地区产业,打造土特产品牌,助力一产二产高质量发展。
发挥品牌优势,拓展新消费空间
2024年9月,上海市松江区对口协作地区西双版纳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沪火热开启,西双版纳州共组织36家农产品企业参加展会。西双版纳小糯玉米的种植历史悠久,深受消费者欢迎,展销会上售卖玉米的摊位颇具人气。“上海的市民朋友非常热情,收益很不错!”西双版纳傣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傣鲜生”)负责人说。
傣鲜生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企业。2019年,廖梦梦在景洪市嘎洒镇创办了傣鲜生,标准流水线年加工能力达7000吨。2020年,傣鲜生小玉米与多家品牌达成合作。“作为一家农企,我们最担心产品滞销。”在廖梦梦看来,稳定的订单让一产二产都能吃到“安心丸”。与来伊份紧密合作后,傣鲜生工厂的生产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涉及原料采购、基地种植、工厂生产、包装标准等各个环节。
傣鲜生以销定产,大力发展订单式种植,从“数据化农业”转换为“数字化农业”,覆盖面积从成立之初的2400亩,扩大到现在的1万亩。2023年,傣鲜生组织培养乡镇技术员20余名,带动农户户均增收9000余元,年产值达5000万元。2024年12月,傣鲜生的新产线投入使用,预计可日产鲜玉米80吨。企业还取得了SGS机构的HACCP体系认证和美国FDA认证,2025年初将开启面向欧美市场的出口业务。
近年来,傣鲜生持续参加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让越来越多的申城消费者认准了这个优质云品的品牌。2023年,傣鲜生品牌入选上海“百县百品”市级推荐目录,来伊份也在上海的41家门店开设“百县百品”专柜,并积极推进“百县百品”生活馆建设。据悉,傣鲜生计划在上海注册成立分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
来伊份持续通过“线下门店(帮扶专柜)+线上专区(App消费帮扶专区)+经销团购推荐”等全渠道,推动云南地区产品销售。在品牌赋能的过程中,来伊份不仅重视产品质量,还将研发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傣鲜生与来伊份将合作推出新款开袋即食玉米,廖梦梦对未来充满期待。
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来伊份坚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出符合健康趋势的创新产品,同时也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践行。截至2023年,来伊份累计销售农副产品500亿元,其中来自帮扶地区的产品近45亿元。2024年,来伊份与云南农垦集团合作“云品入沪”项目,探索“云南产品、上海市场”的产业协作新模式,预计将提报300个商品SKU,扩充消费帮扶生活馆商品池。
来伊份和大型央国企合作,就协同推动帮扶地区产业水平进行了多次调研与研讨。在“国企+民企”接力模式下,来伊份深度走访云南企业,形成专业乡村帮扶市场调研报告,提报孵化“机会品”“特色品”。来伊份与宝武集团、宁小豆咖啡科技共同开发的“干嚼咖啡块”新品上市,提升了宝武员工对消费帮扶产品的满意度,也带动了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农民增收。
针对帮扶地区的农业和食品企业,来伊份还开展了多次质量安全提升培训会、市场营销推广培训会。2024年3月以来,来伊份派员多次考察云南省彝良县农业、食品企业现状,与当地政府围绕彝良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对接、标准化提升等深入探讨。目前,双方签订2个合作项目,正对接的产业合作项目还有3个。
来伊份公益基金会与彝良县乡村振兴局签订“童食健康儿童教育帮扶”项目协议,三年间,将结合当地需求,提供总价值不低于28万元的儿童教学课程与物资支持。通过来伊份公益基金会的穿针引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将在彝良县及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引入免费午餐专项,预计可为3至6岁儿童提供免费餐食的支持。此外,来伊份公益基金会还持续推进鸿鹄助学计划二期项目,为云南困难大学生提供覆盖全部学年的助学金。2023年,两期鸿鹄助学计划累计发放80万元助学金。
栏目主编:周文吉
本文作者:田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