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姜”致富进行到底

金秋时节,澄蓝天空下,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腊山街道青草塘小黄姜种植基地里热潮涌动。弯下腰,轻轻拨开泥土,一片金黄在翠绿的披针形叶片下显得格外耀眼。

“大丰收,大丰收!”少许发力一提,姜农陈木林捧着如手掌般的小黄姜笑靥如花,“今年姜产量高、价格好,平均4吨一亩,每公斤可以卖出约7元。”不远处,一辆辆大货车正排队在主路口装姜,供不应求。

作为云南省唯一认证的生姜地理标志产品,罗平小黄姜因辣味充足、含油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活性成分高等特点,广受市场认可,更享有“世界黄姜看中国,中国黄姜看罗平”的美誉。近年来,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罗平小黄姜逐渐打通全产业链,“姜”致富进行到底。

建起冷库,打破“两头叫中间笑”

农产品价值链长期以来存在“两头叫中间笑”格局,意思是说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生产者认为收购价太低,消费者认为零售价太高,中间环节占据了更多收益。

罗平小黄姜也不例外。“过去,姜农要看两回‘天’,一回是自然,另一回是市场。”青草塘居委会书记陈发平说,其中,市场考验尤以无法实现产销协同为甚,使得小黄姜虽以罗平为主产地,但当地始终没有最终定价权。

为破解难题,沪滇协作开启接续奋斗,一批批上海宝山援滇干部持续引进龙头企业、畅通销售渠道,有力提升当地种植技术和深加工水平,并在2021年、2023年和2024年分别投入建设青草塘冷库、板桥镇玉马村委会冷库和罗雄外纳冷库、板桥金鸡冷库、鲁布革八大河冷库。其中,罗雄外纳冷库共6000立方米,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充分发挥了沪滇协作项目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

可别小看几座小小的冷库,其实是打通小黄姜全产业链的关键一招。“以前没冷库,天天盼商户来收姜,价格合适就卖了。”青草塘村姜农韩建明说。那些年里,他常常一个人站在自家地里,丰收的喜悦和收姜的焦虑交织,常常是“卖出去就发现价格卖低了,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地里”。

“有了冷库,我们就有了底气。”陈发平说,以青草塘冷库为例,5000立方米的空间年年都装得满满当当,一部分运往全国各大市场,有效减少中间商,提高姜农和消费者获得感;另一部分供给当地企业,制作干姜片、姜茶、姜精油、姜辣素、姜酒、姜日化用品等产品。

玉马村委会冷库还探索出了增收新路子。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玉马村委会立足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建设10亩育苗基地,并成立合作社种植菊花、康乃馨等鲜切花。

“花卉采摘季时,冷库储存鲜花,可以有效避开销售低谷期,最大限度确保花卉种植户利益;非花卉采摘季时,可冷藏储存小黄姜400吨。目前,冷库全年皆有收益,实现年租金9.6万元,可有效带动村集体增收7万元。”玉马村委会冷库相关负责人说。

“现在,看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陈发平说。

提升技术,推动姜产业跨越发展

与此同时,另一片“战场”同样传来了好消息。

曾经,对于小黄姜而言,青枯劳尔氏菌引起的姜瘟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上百年来难以解决,轻则严重减产,重则全田绝收,是小黄姜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如今,在沪滇协作和西南林业大学等力量的携手赋能下,罗平县逐步开展土壤熏蒸消毒技术、开沟起垄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等种植集成技术的推广,有效解决姜瘟病,使得小黄姜每亩增产500至1000公斤。

“以前姜农是谈‘瘟’色变,既想种姜又怕姜瘟。”银源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英说,此项技术彻底解决了姜瘟,让姜农可以在同一地块上实现年年种植小黄姜。

11月1日,由云南省、市、县专家组成测产专业组,对罗平县土壤熏蒸技术克服小黄姜连作障碍和高产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地进行现场测产,测产连作地块中亩产最低6108.56公斤,最高6340.75公斤,为传统新地种植产量的2倍,刷新了罗平小黄姜单产历史纪录。

“为有效应对大流量,青草塘冷库增加了40多名人手,分拣、装箱、送库,一天下来,有150元务工收入。”陈发平说,正是在几座冷库的调节下,庞大的小黄姜供给量才没有对姜价造成冲击。

数智赋能,培育更多优质链上企业

随着罗平小黄姜打通了全产业链,沪滇干部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姜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更多优质链上企业。

走进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小黄姜大数据中心,生产监测、价格监测、产业布局、产业概况、价格指数、平台交易等信息一“幕”了然。徜徉于图表、数据之间,小黄姜市场的“密码”被一一解开。

2024年10月23日,作为滇东区域首家农业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产业园,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区总占地面积76.3亩,依托京东科技数据资源优势,以罗平小黄姜及农特产品上中下游产业链为导向,设有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冷链仓储物流中心等三大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促进区域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聚,助力罗平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网‘云’天下姜、一屏看‘姜来事’。透过大数据平台,农户可以清楚地了解小黄姜产品供给状况,进而主动调整种植面积,姜企也能有效对接供需双方信息、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实现决策优化,改变‘坐等客来’的单一销售模式。”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云南罗平鼎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近年来,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该公司逐渐成长为集小黄姜种植、科研、加工、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每年带动7000余户农户种植小黄姜3.5万亩,户均可增收6万余元;每年解决300余人就业,年可加工10万吨小黄姜鲜姜。

“在数智赋能下,我们共开发了100多种产品,并依托线上线下平台,销往国内各大商铺、电商平台和药厂。2023年我们打开了海外市场,目前已经销售到18个国家,主要以欧美市场、东南亚市场为主,2024年1至5月出口额达到3000余万元。”云南罗平鼎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倩说,在援滇干部带领下,鼎泰食品参加了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当场与采购商确定了合作关系。

“根据宝山区、曲靖市‘促进园区结对共建、探索在罗平县共建产业园’相关要求,后续,我们将立足两地优势资源,结合小黄姜种植,持续完善服务网络,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紧紧围绕罗平县打造‘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发展定位上支持培育更多当地优质企业,更好地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罗平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林洪说。

栏目主编:周文吉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俞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