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1月,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冒着凛冽的寒风汇聚到上海,商议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众多关键性问题,这次汇聚点亮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10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今天,纪念中共四大召开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要负责人表示,中共四大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和推动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观点,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制定了新举措。“中共四大的召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蓬勃发展,推动中国共产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完整介绍中共四大代表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吴海勇表示,近年来,基于国内外资料的相互补充、印证,通过多学科结合与多部门联手,对于中共四大会议召开的形势背景、会场设置的里弄所在、会议代表的历史影像、会议成果的历史解读等的相关研究,均取得突破性成果。
今天,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中共四大史》专家座谈会举行。该书系“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史丛书(第一辑)”之一,是目前最为全面系统记述中共四大基本情况的党史读物。书中记录了中共四大的召开背景、会议筹备、会议代表、会议议程、所形成的重要决议案、主要成就与局限性以及中共四大的研究情况等。
市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表示,这本书是诞生于中共四大百年之际的总新成果,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历史视野。特别是多位作者沉浸中共四大研究多年,对于史料的掌握全面,经过考察、研究得出了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
《中共四大史》第一作者、时任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王佩军介绍,该书最大亮点之一是完整介绍了中共四大的代表,不仅记述了20位正式代表,而且列入了18位尚未完全确定代表资格人员及会议工作人员。特别是近年在各地党史办、中共四大纪念馆等的不懈努力下,对唐山代表阮章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挖掘出一系列史料佐证阮章确为与会代表。另一方面,阮章照片曾长期缺失,是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陈中唯一没有照片的代表。经过跨世纪的接续努力,于2022年中共四大纪念馆开馆10周年之际,阮章的照片得以确认——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物证中心的配合支持下,在相关省市党史、文博部门的大力相助下,最终确定了阮章的“真容”,让照片在纪念馆“上墙”。
现场,阮章的亲属阮宝胜向中共四大纪念馆捐赠了阮章的遗存《英汉新词汇》《汉英大辞典》。这部《英汉新词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15年,1922年6月24日,阮章之父阮耀初之友冯台德将其送给阮章。这两本字典是阮家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珍宝。
来自苏州的收藏家纪克也将自己收藏的3件物品捐赠给纪念馆:一件是1946年出版的中共四大代表瞿秋白的著作《乱弹及其他》;一件是1926年发行的期刊《政治周报》,有毛泽东、中共四大代表谭平山等人的文章;一件是1950年5月1日拍摄的一张历史照片,是中共四大代表李立三、谭平山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庆典活动照片。
支部建设等制度影响深远
党的四大的重大历史功绩在于,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党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一年来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展。
党的四大还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扩大党员的数量,巩固党的纪律,明确规定以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组织。党的四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对支部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规定有三名党员即可成立党支部。根据设置原则,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且支部的设置应按照生产单位、工作单位和群众居住点来建立,以确保党与广大群众保持直接联系。这一组织架构上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扎根基层的制度保障,影响深远。
“中共四大是在中国革命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党的大会,解决了革命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做好了理论、政策、组织等多方面准备。”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徐建刚认为,尤其是这次大会首次明确将支部确定为党的基本组织,成为党重视并加强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
中共虹口区委党校教师潘秦保认为,中共四大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正确,使党开始走上群众性政党的道路。中共四大以后,工农革命运动迅速发展,党员人数迅速增加——从中共四大到中共五大的两年零三个月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994人猛增到57967人,增加了近60倍。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工农运动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一切想法和措施,为党在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中实现和加强自己的领导,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更好地向未来出发
“纪念中共四大召开百年,是为了更好地向未来出发。”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雪琛表示,将进一步通过发掘党史,特别是通过对中共四大支部建设的研究,为基层党建创新和组织活力焕发做出更大贡献。当前,纪念馆已联合各方推出少儿红色沉浸式情景剧、AI短片等,用新技术、新元素推动中共四大的研究、社会宣传更加国际化、数字化和年轻化,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传承红色基因。
今天,中共四大纪念馆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同打造的少儿红色沉浸式情景剧《广吉里》首演。该剧由27名中共四大纪念馆“小红花”剧团成员出演,平均年龄10岁,以少儿视角演绎中共四大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
《广吉里》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姜涛表示,此次演出采用“环境戏剧”方式,将剧本、演员、场景更好融合,“让演出更有信念,让展陈更有温度”。考虑到演员年龄偏小,剧本中减少了会议场景的内容,并通过其他场景的补充,表现工人运动、学生觉醒、社会团结等,让中共四大形成的关于职工、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等议决案的重要性变得更为“可视化”。
饰演中共四大代表陈独秀的金山区同凯中学七年级学生刘卓昕台词量最大。他坦言,接到演出通知后,除了背词,他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观看影视作品,尽可能在理解的前提下找到历史人物的“人设”,让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虹口区广灵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时陈阳此次饰演的是中共四大代表李立三。尽管台词仅有两句,但连续8周每周六的排练他从未缺席。他感到,通过此次演出加深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不易与坚韧。“回到学校后,我会把这段故事说给同学们听,还要请大家一起来中共四大纪念馆参观。”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年“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北外滩,如今正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虹口区将继续以支部建设为纽带,以创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区为抓手,以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为目标,把社会各界紧紧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聚焦航运、金融、商贸、文化、绿色低碳等特色优势产业,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去年8月起担任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提篮桥历史风貌街区党支部书记的戴幸一,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支部建设中的故事与经验。她结合商户不同经营时间对流动党员开展走访,以心换心赢得商户信赖。面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她积极回应,并推动建章立制,从“解决一件事”到“破解一类事”,让更多商户受益。短短5个多月,街区已逐渐集结起商圈、楼宇、共建单位、学校、沿街商户等社会力量和资源,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党建引领街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张晓鸣
本文作者:文汇报 单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