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是提高规范化诊疗和技术水平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记者近日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悉,今年,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将以上海市社区医疗服务基本病种清单(2023版)、16个行政区重点病种的防治需求为抓手,探索联通衔接试点人才培养新模式,上海交大医学院将试点推进培训项目与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分联通衔接,让全科医生有更多渠道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
近年上海交大医学院聚焦社区居民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问题,不断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取得一些成果。2024年初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启动,协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5所医学院校及多家市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基层医院,全面启动实施《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建设方案》,共建全市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完成6个试点培训项目,完善全科医师职业能力培训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目标导向、多方协同、理实结合、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新范式。
基层全科医生培训
来自5所医学院校、市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基层医院24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项目设计运行开展提供权威性的专业支撑;在全科医学领域业绩突出、威信较高、协调能力强的6位全科专家作为首席专家,按照“品德高尚、理念先进、知识广博、技能优秀”的标准,在不同层级的医院和5所医学院校中遴选91名优秀师资组建专业师资库;围绕“全科+亚专长”的培养目标,以实际需求和百姓常见疾病为出发点,逐步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操作、标准化”的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方案,涵盖理论和实践课程164门,总学时达424节。
临床实践教学是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中心选择三级医院作为综合应用场景建设,选择社区服务中心作为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如在新华医院设立“儿科门急诊抢救室的急救场景”、曙光医院设立“针刀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注重社区全科医生的真实诊疗体验,确保学员快速掌握相关病症处理技巧,有效提高了首诊预判和分流转诊的准确性;在浦东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智慧化助力居民健康管理项目,东明社区设立“三高”共管实践基地;在黄浦区打浦桥社区设立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在长宁区新泾镇社区设立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基地。
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提交了《进一步加强全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全市全科医生医教协同培训体系,加强基层的健康科普职能,有针对性给予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助力”等深化上海市全科医生培养的建议。
近日中心举办的2025年度培训项目研讨会上,经过专家、学者研讨,初步确定了包括“COPD在基层的规范化诊治、社区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等在内的6个项目为2025年度第一批培训项目。记者获悉,中心将以上海市社区医疗服务基本病种清单(2023版)、16个行政区重点病种的防治需求为抓手,以全科医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重点,助力社区全科医生临床、科研能力成长和职业发展,积极探索联通衔接试点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将以上海交大医学院为试点,推进培训项目与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分联通衔接,构建全科人才培养全场景的“立交桥”,让全科医生有更多渠道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激发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的内驱力;并且进一步探索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估体系,针对社区全科医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着力打造进阶式课程体系,有效覆盖社区全科医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解决职业发展道路中的实际问题,并将“培训—考核—再培训—再考核”的职后继续教育模式贯穿社区全科医生整个职业生涯。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