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往中国”成谷歌热词,“韩流”扎堆上海街头:这些数据揭秘入境游为何井喷

“韩国人在上海”火了。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东方明珠……

很久以前羊肉串、上海姥姥家常饭馆……韩国人来上海后,开创了一条上海游玩路线。

一些在上海生活的人常去不常去的景点和美食,都以一种新的方式出圈。

这波外国游客带来的“流量”,背后释放了哪些信号?

频频“张开怀抱”的中国,入境游上有哪些新趋势?

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数据中心发布《2024年入境游“进阶”报告》,一一作出解答。

“飞往中国”火了

2025年元旦,词条“Flights to China”在谷歌的搜索趋势飙升。

同一时期,“China Travel”(中国旅行)话题再次升温,TikTok平台数据显示,跟中国游有关的话题达到同期平台热度峰值。“China Travel”也成为脸书和X平台热词。

从数据来看,今年入境中国人数升温明显。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2024年全国共有6.1亿人次出入境,同比增长43.9%。其中,出入境外国人有6488.2万人次,同比增长82.9%。免签入境外国人有2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

仅从出入境总人次来看,这个数据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6.7亿)的90%以上。

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也明显增长,前三季度即接近2023年的2倍左右。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政此前透露,前三季度,预计总的入境旅游人次达0.95亿,同比增长55.4%,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4%。

上海成“中国入境游第一站”

从入境中国游旅客的TOP目的地来看,主要为一线新一线的大型枢纽及旅游城市。上海当仁不让成为“中国入境游第一站”,连续22年空港口岸查验出入境人员居全国首位。

根据市出入境管理局数据,2024年全市免签入境外籍人员数量达167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8.3%。入境外籍人员同比增长100%。

2024年上海共有3600余万人次出入境,同比增加85%。前11个月,上海口岸入境外国人超400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在全国空港中位居首位。前11个月,上海共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596.55万人次(包括港澳台),较去年同期增长86.4%。

韩国游客涌入上海滩

2024年底至今,“韩国人在上海”的相关词条火爆全网。

携程数据显示,自2024年11月8日韩国入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至今,韩国游客入境上海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2倍,环比增长超8成。相比2019年,增长超2.5倍。

同程研究院数据显示,韩国游客入境上海的机票订单涨幅明显,同比增幅超过167.4%。

入境后,韩国游客在上海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于黄浦区、杨浦区、徐汇区以及浦东新区。黄浦区的订单增幅达366.7%。韩国游客热门打卡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外滩、武康路、豫园、新天地、田子坊均在黄浦区。除此之外,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东方明珠,上海几大地标也都是韩国游客来沪热门打卡点。

蟹粉面、羊肉串、烤肉、本地人都不知道的上海姥姥家常饭馆、服务天花板的海底捞,以及作为上海“必吃榜”上主营小笼包的特色餐厅莱莱小笼等,成为韩国游客来沪旅游的必打卡美食。

携程数据显示,韩国入境上海的游客中,95后、00后等年轻群体相比2019年占比提升明显,均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来上海游玩的韩国人更趋年轻化,这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全球旅游业全面复苏

入境游缘何井喷?

外因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旅游业晴雨表》显示:2024年前9个月,全球旅游业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98%,约有11亿游客出国旅游。2024年前8至9个月,111个目的地中共有60个目的地的入境游客人数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入境游客数量恢复到了2019年水平的85%。

该报告认为,旅游业已经从历史上最大的危机中全面复苏。

数据和图片来源:《世界旅游业晴雨表》

这其中,中国的旅游业竞争力显著上升,根据全球经济论坛(WEF)统计的2024年“旅游业竞争力指数”(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西班牙、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中国、意大利和瑞士,中国排名自2019年的第13名上升至第8名。

中国旅游收入的恢复也很明显。国际收支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2024年第3季度旅游贸易分项出口录得103亿美元,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6%。

免签政策助力入境游复苏

内因上,免签政策对入境游复苏助力极大。

2024年12月17日,过境免签政策再次扩容,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3月以来,我国发布对外国免签政策18条。全面互免签证国家和地区共25个,240小时过境签免签国家和地区54个。

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2024年,国际航班及旅客运输量恢复情况可观。民航国际客运航班达58.5万班次(日均1604班次),同比2023年增长93.4%,同比2019年航班恢复率达74.8%;2024年我国民航国际旅客运输量达0.65亿人次(仅含境内航司承运数据),同比2023年增长124%、同比2019年恢复率为87.7%。

入境游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2019年我国的外国人入境游收入为771亿美元,仅占GDP的0.5%,而同期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占比均超过2%;此外亚洲国家中,泰国表现尤为优异,占比超过10%;全球的平均水平约为1.5%,我国的入境游收入占比尚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若能提升至全球中值,入境游市场有千亿美元的增量空间。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未来10年,入境游有望为中国带来累计1.7至4.5万亿美元的收入,其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也有望在10年后上升到2%—4%。入境游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而市场的底气,来自中国的魅力。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

在体验项目中,除了自然风光,选择最多的是中国的历史遗迹、文化艺术体验。可以说,对于外国游客而言,传统文化、历史遗产是吸引他们来游览中国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和美好生活体验构成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

入境中国游旅客中,近一半旅客停留天数在7天内,34%的旅客停留天数在15天以上。美加、大洋洲旅客超一半的旅客停留15天以上。

若能进一步将游客的入境停留时间延长,则可让外国游客更深入地感受不一样的自然和人文魅力,也能让更多地区的旅行社、景区有机会提升接待外国游客的经验,分享入境游红利。

据专业人士分析,去中介化、散客化、碎片化、标准化、数字化,已成为如今入境游的五大趋势。

据悉,2023年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入境游客仅占10.8%。随着游客消费趋于理性,去中介化旅行趋势愈发明显。80%多的游客为散客,对于接待水平,特别是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趋势出现,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将来临。上海作为海外游客的入境第一站,需抓住入境游的红利和机遇,全面推动入境游继续向高质量发展,从提高签证政策和入境便利性,加强文化推广和体验、提升基础设施与服务、扩大国际形象传播与沟通能力、提供旅游产品多样性等方面入手,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入境旅游迈向新高度。

如何将入境“流量”转化为发展“留量”? 是入境游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2025年,“China Travel”值得更多期待!

栏目主编:尤莼洁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李珺瑶 曹俊 崔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