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颁发“数字游民签证”?
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这番建议,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数字游民”是什么?又为何要给他们发“签证”?
其实,数字游民指的是一类新兴的人才群体,他们选择住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为外地甚至外国的企业远程工作。
这类人群,往往比较年轻,且学历和收入都较高,能为居住地带来创新活力和经济贡献。但是显然,他们跟传统的劳动者、白领、精英人士,是不一样的。
上海若能先行先试、颁发数字游民签证,有助于吸引全球数字游民,从而进一步扩大科技和人才优势,并对扩大消费、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产生外溢影响。
今年两会,还有许多这样的新话题。除了数字游民,碳足迹追踪、竞业协议、数据跨境流动等也被热议。
虽然不全是第一次出现在两会会场内,但此番它们受到的关注、讨论的深度广度、对应建议的可行性都可谓前所未有。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范式更新愈演愈烈的当下,这些话题的密集涌现,折射出一种紧迫感。
如果说前些年许多新鲜事物还是作为一种新奇的现象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加法”,那么今天,新场景、新模式、新对象、新需求,就是一个基本盘。过去可能有许多锦上添花式的创新,今天,越来越需要的是颠覆式重塑。
很多变革,已经到了不重视不行的关头。如果不及时应变、主动改革,上海就难以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
拿数字游民来说,虽然概念相当之新,但已有国家迅速反应,为其出台专门政策,尝试抓住机遇。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超50个国家推出了数字游民签证,覆盖五大洲。
给不为在地企业工作的人发工作签证这件事,放在几年前几乎不可想象。特别是移民政策相当保守的日本等国,竟也早早拥抱了数字游民。各方都意识到,“内燃机革命”“iPhone时刻”周期越来越短,全球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跟紧每个风口,随时都有可能掉队。
上海去年启动了首个数字游民国际村项目,吸引了一些人才入驻。但如果不打破停居留政策壁垒,对吸引国际人才的牵引力始终有限。一些代表委员呼吁的数据跨境流动自由化便利化,也关乎数字游民能否在上海“无障碍”地开展工作。
这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同时必须系统发力。重大改革和创新往往打破旧范式,要推进,必须纵向“上下同欲”,横向“团结协作”。
另一关键点,是对底层逻辑的再审视。
比如竞业协议,以往也有对其加以限制的声音,这次有代表干脆利落地提出,上海能否率先禁止竞业协议?
这份看似“大胆”的建议,背后是对竞业协议的穿透性分析——竞业协议原来是避免高管离职后利用掌握的核心机密损害原公司利益,但被普遍滥用后阻碍了人才合理流动,反而违背了保护知识成果的初衷。
孵化了无数科技公司的硅谷,就位于禁止竞业协议的美国加州。上海若拿出同样的魄力,也能激发创新创业的庞大潜能。
可见,当生产力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时候,生产关系不能只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必须进行相匹配的颠覆性重塑。
对此,还要把握好“破”与“立”之间的平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保持战略定力、先立后破,是稳中求进的题中之义。
这更要求改革的系统协作和对底层逻辑的精准判断。机遇虽多,但也稍纵即逝,留给“立”与“破”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唯有以深化改革,释放更多动能,方能诠释战略敏捷,进而赢得战略主动。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
题图来源: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