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至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2024年经济成绩单相继出炉。其中,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江苏GDP达13.7万亿元、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浙江GDP增长5.5%左右;安徽GDP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
1月17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上海GDP为53926.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再看浙江,1月20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GDP为9.01万亿元,总量迈上新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高于5.0%的全国平均增速。由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2024年经济增速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区域经济规模看,202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30.5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4%。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我国GDP为1349084亿元。按照沪苏浙皖已公布数据进行估算,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超33万亿元,由此长三角经济占全国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
这是繁忙的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
近日,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上海GDP修订为51404.47亿元,而去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GDP为47218.66亿元,修订后调增数字达4185.81亿元。据了解,其修订依据主要是经济普查后基础资料的变化以及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等。
2024年,上海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关键之一在于新动能的培育壮大。一年来,上海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五大行动”,全力落实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出台实施区块链、低空经济、大飞机、新型储能、新材料、超高清、核电等产业支持政策,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此外,上海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月19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江苏省省长许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2024年工作时,他至少列出9项“全国第一”,例如2024年GDP达13.7万亿元、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聚焦省内,坐拥13座设区市的江苏,真正实现“城均万亿GDP”;着眼全国,目前广东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江苏紧随其后,2023年江苏与广东GDP相差约7451亿元,2024年两省经济体量有望更为接近。此外,2024年,江苏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19日的会上有个有趣的细节——在谈及去年江苏使用外资情况时,许昆林介绍,江苏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占全国的近1/6。随即他补充道,“这个(指标)也是全国第一。第一写多了,删掉了。”引得与会人员会心一笑。
一个个“全国第一”,包括被删除的那个“全国第一”,正是江苏发展成色的真实写照。但江苏的高质量发展还不止于此——2024年,江苏实现全国百强市全覆盖、百强县占1/4,5个设区市GDP过万亿,2个县级市GDP破5000亿。同时,江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重回万亿级规模。
1月20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GDP增速5.5%,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浙江工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2024年,浙江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对GDP增长贡献2.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纺织、电气机械、化学原料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13.6%、9.7%、7.1%和6.9%,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个百分点。同时,浙江民营经济“金名片”擦得更亮。2024年,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0.6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9.4%。
再看安徽,2024年,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首位。其中,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强劲,数据显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同时,安徽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此外,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三省一市将助推长三角经济发展产业更新、势头更强、成色更足——今年,上海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江苏为5%以上,浙江为5.5%左右,安徽预期目标为5.5%以上。同时,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补上一句“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这正体现了占全国经济比重近1/4的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的责任与担当。
栏目主编:陈抒怡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任俊锰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