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冬·聚焦 | 冰城的绿色魔力:用科技焕新老场馆

一抹绿色,是这个冰雪世界中,最亮眼的存在。

当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冰城哈尔滨。升级焕新、旧貌新颜,本届亚冬会,所有项目举办场馆均采用已有场馆和设施改造升级而成。绿色和科技的光辉,闪耀在这一片晶莹剔透的北国大地之上。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5年1月31日    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将于2月7日至14日举行。目前,第九届亚冬会的所有竞赛、非竞赛场馆(场地)已经准备就绪。    新华社发 肖潇 张涛 编制

利旧:所有场馆都升级

本届亚冬会冰雪项目全部采用已有场馆和设施改造升级而成,而且有的场馆已经不是第一次承担亚冬会任务。“利旧”是本届亚冬会场馆的一大亮点!

在改建场地中,亚冬会组委会在保温、照明、制冷等各个方面都大量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计,改造升级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作为核心原则,简约但不简单。

速度滑冰馆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时候,这里就曾经举办过速度滑冰比赛项目。改造一新之后的场馆,在此次亚冬会上将会决出14枚金牌,也是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一个场馆。场馆屋面长100多米、宽20多米的玻璃采光带经过多年使用,保温效果已大不如前。主办方将屋面大面积改装成保温的新型铝镁锰材质,玻璃采光带面积缩减到400多平方米,既保证一定的自然采光,也更好起到保温节能的效果。这种改造不仅让老场馆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彰显了赛事的绿色理念。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5年1月31日    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将于2月7日至14日举行。目前,第九届亚冬会的所有竞赛、非竞赛场馆(场地)已经准备就绪。    新华社发 肖潇 谢剑飞 编制

场馆是旧的,内里却是科技范儿十足的。新型电动浇冰车的投入使用,数字传感技术的应用,以及绿色能源的全面采用,都为赛事的绿色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亚冬会史上首次实现绿电100%全覆盖,这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在赛事运营方面,科技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以短道速滑比赛为例,运动员在111.12米的赛道上以超过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驰,传统的记圈方式难免出现误差。为此,哈尔滨体育学院团队研发了智能记圈系统和录像回放系统,不仅能够详细记录比赛细节,还创新推出了“直道+追踪”双屏显示功能,大幅提升了裁判的判决效率。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5年1月31日    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将于2月7日至14日举行。目前,第九届亚冬会的所有竞赛、非竞赛场馆(场地)已经准备就绪。    新华社发 肖潇 王松 编制

创新:一路欢歌满怀希望

有谁会想到,亚冬会的冰壶场馆,原本竟是为了冰球而建。平房区南城第一小学校的冰球馆,是全国第一座小学校园里的冰球馆。亚冬会成功申办后,这里被按照亚冬会赛事要求进行了改造升级。从2002年成立女子冰球队,到2017年建成冰球馆,再到如今成为亚冬会冰壶比赛场地,这所小学见证了冰雪运动在哈尔滨的蓬勃发展。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冰球运动员,为国家、省、市各级队伍输送了大量人才。这种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冰雪运动培养了后备人才,更让冰雪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平房区冰壶馆运行团队场馆设施运维经理赵冠男介绍,冰壶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语言声学、几何声学、建筑声系统工程学,专门设计搭建了集中式扩声系统和分散式扩声系统两套独立的扩声系统进行赛事保障,成功消除了听众的回音感,音响发出的声音均匀、清晰,彰显出中国“智”造。

新华社照片,哈尔滨,2025年2月6日    2025年1月16日,游客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游玩。    (配本社同题文字稿)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行驶在通往亚冬会雪上项目举办地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亚雪公路”上,伴随车轮和路面的摩擦,第九届亚冬会会歌《尔滨的雪》欢快的旋律如约回荡在冰天雪地间——这里的公路竟会唱歌?!黑龙江省公路建设中心亚雪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办工程部部长张绍骏说,公路能“唱歌”,是通过将选定的乐曲变成音乐公路模拟仿真制作文件,再根据不同旋律编制出相应的间距尺寸,并在路面刻槽,当汽车以特定时速驶过,通过共振就会产生美妙的音乐。这种创新不仅为运动员和游客营造出满满的“氛围感”,更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正如亚洲滑冰联盟主席张明熙所说:“这里的场馆设施是世界顶级的。”从1996年至今,哈尔滨的变化令人惊叹,而科技与绿色的结合,则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世界,也在这场科技与绿色交织的冰雪盛会中,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彰显,看到了冰雪运动的未来。

栏目编辑:李纬

文字编辑:厉苒苒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陶邢莹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