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7日)是沪上中小学春季新学期开学首日,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市教委正在研制“优化本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政策,其中鼓励学校实施“无书面作业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作业负担中走出来,增加社会实践,到社会场馆中学习,多和大自然接触,与家长一起游戏、散步,让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虹口区广灵路小学每月都有一个“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增加自由时间,促进兴趣发展和幸福感提升。学生可进行体育、阅读、艺术等活动或休息调整,家长也可借此改善亲子关系。学校尊重学生意见,灵活调整日期,并计划逐步增加“无作业日”频次,鼓励社区活动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设为“无作业日”,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如阅读、观影、运动或参与学科实践活动,丰富成长生活,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课堂外的学习收获。
闵行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以“轻负高质”为核心,构建“三维一体”无作业日体系:日常通过“学习能量卡”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优秀表现可兑换“免作业券”等奖励;每周一下午为“快乐活动半日”,开设100余个活动项目,实施“无书面作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每月最后一个周一为“总结成长日”,学生通过错题反思和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反思能力,推动深度学习。
崇明区建设中学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实践路径,聚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个性化教学设计让核心素养在思维碰撞间落地;推行“一生一作业”,以差异化作业布置精准契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节奏;实行“一生一评价”,以多元化评价体系立体展现学生的发展轨迹,为学生搭建起多元成长的舞台。
作业管理是中小学教学评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双减”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上海持续探索“双新”背景下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开展项目培育、组织交流研讨,覆盖了全市16个区和义务教育学段的各主要学科。
近年来,上海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分批推进普通高中“双新”(新课程、新教材)项目工作,持续完善资源建设,全面开展课程监测。2024年起,上海全面启动推进义务教育“双新”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多样式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培训,持续深化小学低年级主题综合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及“三个助手”等项目实践,促进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向“启发式”“探究式”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上海以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打造先行先试联合体,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积极构建“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同时,作为在全国率先将人工智能基础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城市,上海将继续支持指导各区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全新挑战。
今年,上海还将继续指导各区、校丰富阅读资源载体,创新阅读教育形式,将读书行动融入教育教学,着力提升广大中小学生阅读素养,营造浓厚书香氛围。
据悉,上海基础教育将进一步促进均衡布局、优质发展,聚焦内涵建设、优化育人方式,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大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
图片来源: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