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患大幅降低辐射,全球首台“零噪声”DSA心脏介入手术在中山医院完成

今天,全球首台“零噪声”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完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借助联影医疗研发的“零噪声”DSA设备,为一名59岁男性患者做了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零噪声技术是血管介入领域的重大突破,它大幅提升了图像质量,冠脉造影的间隔支、对角支等侧枝小血管看得清清楚楚,透视图像质量达到了造影水平,而且将辐射剂量降至新低。”葛均波院士说,“今天这场手术,我们全部用国产设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拥有零噪声技术。”

“零噪声”DSA清晰显示患者0级和1级侧支循环。

这项全球首创技术源于科技部“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专项。2017年,“新型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DSA)及临床应用技术”项目启动,中山医院与联影医疗开始了深度合作。2020—2021年,临床团队参与了对设备关键指标、图像质量、人机交互及创新功能的评审和研讨,与研发团队一起打磨和优化设备性能。2022年,“uAngio 960”进入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申请通道,在年底获批上市。

作为uAngio设备的首发用户,中山医院迄今已完成10000台介入手术,为国产DSA设备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海量数据,也推动了心脏介入诊疗的标准化和术式创新。

联影医疗与中山医院共同庆祝uAngio设备在心内科完成10000台手术。

在临床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联影医疗通过软硬件优化,研制出全球首款“零噪声”DSA设备。联影医疗X射线事业部总裁向军介绍,“零噪声”DSA优化了成像系统,让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从而让DSA设备的图像空间分辨率提升57%,信噪比提升超过4倍,造影辐射剂量降低至少70%。

在心脏介入手术,尤其是复杂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手术中,由于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X射线辐射不可避免。对医生来说,长时间暴露在辐射中,会导致脱发、辐射性皮肤损伤,还会增加患上癌症的潜在风险。对患者来说,辐射剂量过高可能损失皮肤,甚至损伤一些敏感器官区域。这些伤害有时在临床上并不容易立即发现,可能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逐步显现。

因此,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表示:“零噪声DSA将辐射剂量降低70%以上,意味着在同等图像质量下,可以大幅提升患者的医疗体验,减少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提高单次手术的总体安全性。”在介入治疗这个牺牲医生健康的医疗领域,“零噪声”DSA也能给予“铅医战士”最大程度的保护。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