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隐私保护、航空纠纷解决……国际航空法律专家齐聚上海,探讨这些前沿议题

2月19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简称“国际航协”)2025年全球法律大会在上海召开。

国际航协在世界各地共拥有340家成员航空公司,定期国际航班客运量超过全球的80%。此次会议,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30余名国际航空法律专家参与,一起探讨航空法律领域的前沿问题,为全球航空业健康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芝加哥公约》在现场被反复提及。这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之一‌,又称《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由52个缔约国家1944年在美国签署。作为国际民航领域的基础性文件,公约为国际航空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保障了各国在航空领域的合法权益。

“《芝加哥公约》签署以来的80年间,全球航空业蓬勃发展,预计2025年航空旅客量将突破50亿人次。”国际航协理事会秘书兼代理总法律顾问Leslie MacIntosh提到,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航空法律体系涵盖的议题也愈发广泛,包括AI、ADR机制、隐私保护、消费者权益与网络安全威胁等等,需要进行更多探讨。

如今,旅客生物识别信息、订座记录和运输数据在航空公司、监管部门等各方间流转。与会专家认为,个人数据需要更多法律保障,航空业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法律框架的统一协调,以确保数据流动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另外,随着AI在航空运营、客户服务、航班调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法律责任认定、数据保护及隐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专家们也提到,航空业亟须各国制定统一的AI法规框架,确保AI技术在全球航空业安全、透明、公平与合规的应用。

也有专家提到,目前航空公司在履行各国消费者保护法规时,面临法规差异、责任归属复杂及多重合规义务等挑战。如何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明确责任分配及推广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来提升法律执行效率,保障旅客权益与航空公司运营的平衡,是当前行业关注的重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中国在数字化、AI、无人机应用及数据治理等新兴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具备推动航空法律框架创新的能力。” 国际航协北亚区和亚太区(署理)副总裁解兴权认为,目前,通过ADR来解决争议,在国际航空合同等多个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例如通过调解、仲裁和谈判的方式等等,可以为航空法律纠纷提供高效、灵活的解决方案。

解兴权举例,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SIACA)由国际航协于 2014 年发起成立,是全球首个专注于航空服务的专业仲裁机构。十多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在航空纠纷的处理和化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待国际航空领域专家们积极参与,将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打造成国际航空争议解决中心,推动航空纠纷非诉解决机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航空运输行业规则演进与全球法律协同发展。”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梁楠表示,中国是《芝加哥公约》最早的签署国之一,是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始终积极参与国际民航法律规则制定修订,加入、批准了多项国际民航公约。中国民航主动对接国际航空法律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了由民用航空法为龙头、12部行政法规和104部规章组成的与国际接轨的、符合自身特点的,相对成熟和完备的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为民航业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25年,中国民航将全面推进中国民用航空法修订工作,聚焦航空安全、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立法为无人机管理、航空数据共享、碳排放交易等新兴领域提供规范指引。

此次会议是全球法律大会第二次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东方航空承办,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栏目主编:王海燕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刘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