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来盛演不衰,“敦煌舞”开山之作《丝路花雨》讲述动人故事

“千手观音”“反弹琵琶”“莲花童子舞”“霓裳羽衣舞”,你是否也曾为莫高窟壁画的动人舞姿心醉?4月12日,“敦煌舞”开山之作——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排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将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这部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作品被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自1979年首演以来,历经45载,演出4000多场,步履不停地将丝路风情与敦煌文化带到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朝鲜等40多个国家,观众超545万人次。这场由上海晶英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演出,今天中午一开票就销售过半,有懂行的舞迷在朋友圈自豪晒单:“此舞只应天上有,且看且珍惜。”

舞剧《丝路花雨》是一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丝绸之路和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讲述了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自1977年创排起,主创团队七进敦煌,通过对壁画的参考学习和探索研究,不仅“复活”了壁画中静止的舞姿,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敦煌舞蹈流派。该剧生动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了劳动人民创造敦煌文化的光辉艺术形象,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中外各族人民友好往来、民心相通的动人故事。

作品博采各国和各地民间歌舞,融合了中国古典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剧。仅一段英娘卖艺的舞蹈,就由100多幅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形象编排而成,“千手观音”“反弹琵琶”“莲花童子舞”“霓裳羽衣舞”等出自莫高窟第3、112、321、184窟壁画的舞姿,令人心神震动,拍案叫绝。

尽管首演至今逾45年,但舞剧《丝路花雨》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不断吸收当代艺术元素,以适应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2008年,为献礼北京奥运会,舞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创新升级。主创团队在舞蹈肢体语言上大胆融入现代舞元素,强调舞者的自由流动与个性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重新编配音乐,增强了音乐的立体感和厚重感,使其更交响化,大大提升了现场感染力。

2016年,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丝路花雨》再次实现了华丽蜕变。现代化数字技术的运用,如投影技术和大屏技术,为舞台效果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层次。演员的服装、道具和造型也融入了更多时尚元素,通过新舞段的加入,再现了敦煌旧貌和古丝绸之路的风采,进一步贴近了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主创团队以“基于敦煌壁画而不限于敦煌壁画”的创作理念,以当代艺术审美探索敦煌乐舞与时代接轨的切口,追求其艺术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原标题:46年来盛演不衰,“敦煌舞”开山之作《丝路花雨》讲述动人故事

栏目编辑:江妍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