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先富促后富”,一词之变有何深意?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2月17日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到习近平提出的“先富促后富”,这不仅是表述上的细微变化,更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考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运用和共同富裕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历史脉络中的共同富裕探索

(一)改革开放初期:“先富带动后富”的时代破局

为打破平均主义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洞察,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彼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先富政策犹如一声春雷,激发了市场活力,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序幕。沿海地区凭借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率先发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勤劳致富,进而带动更多人走向富裕。

(二)新时代:“先富促后富”的战略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时代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先富促后富”,是基于对新发展阶段特征的精准把握。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区域、城乡、阶层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约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先富促后富”理念的核心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和更有效的政策引导,推动先富群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后富群体共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更加平衡、协调、包容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

从理论渊源看,二者都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先富带动后富”强调通过激发个体和局部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先富促后富”则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优化,通过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举措,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运用。

二、内涵差异:目标导向与实现路径的演进

(一)目标侧重点:从“先富”到“共富”的深化

“先富带动后富” 在改革开放初期,重点在于打破平均主义,激发经济活力,以“先富”为切入点,通过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先进地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和人群走向富裕。这一阶段的目标更多聚焦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从贫困到总体小康的跨越。而“先富促后富”不仅要实现物质层面的富裕,还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不仅要缩小收入差距,还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它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共同进步,是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方位拓展与深化。

(二)实现路径:从辐射带动到主动促进

“带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发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先富者的榜样示范效应间接地对后富者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则更强调先富者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求先富者培育社会情怀,主动帮助促进后富者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先富带动后富”阶段,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群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就业带动等方式,对后富地区和人群产生辐射带动效应。这种带动更多是基于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发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部分先富者不愿意带动后富者、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先富促后富” 则强调政府的政策引导、顶层制度设计、提升先富者精神品格和社会情怀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形成相对公平的分配结构。同时,大力提倡优秀企业家精神,培育企业家心怀国家、服务社会、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鼓励先富起来的企业家通过产业帮扶、职工集体持股、慈善捐赠等方式,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形成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三、联系与传承:共同富裕的接力奋进

(一)目标一致性:始终坚守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无论是“先富带动后富” 还是 “先富促后富”,其核心目标都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在不同发展阶段,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美好生活这一根本问题展开。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政策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提出的“先富促后富” 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加速迈进。二者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路径。

(二)发展连贯性:基于不同阶段国情的持续探索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进程,不同阶段的政策举措都是基于当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制定的。“先富带动后富”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不发达、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国情,为激发经济活力而采取的战略举措;“先富促后富” 则是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而提出的新要求。二者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四、实践意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活力与协调发展

“先富促后富” 有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不仅提升自身竞争力,还通过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促进后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二)社会和谐稳定:缩小收入差距与促进公平正义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先富促后富”的重要目标。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再分配调节机制,减少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矛盾,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凝聚发展合力: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与协同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激励着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参与到共同富裕实践中。激励企业家们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帮扶、企业员工集体持股、公益慈善等方式,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更多人实现富裕。同时,“先富促后富”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凝聚起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先富促后富”,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伟大创新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先富促后富”的内涵与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所长、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立信分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先富促后富”,一词之变有何深意?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吴庆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